来源:传播学院

预告|2025年传播学院校庆学术报告系列讲座(三)

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0

沈嘉熠海报.jpg

讲座主题

虚拟美学与数字身体:数智时代的影视表演


主讲人

沈嘉熠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沉浸式影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海戏剧学院等,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赴美国布朗大学任访问学者。曾任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机构记者、制片人,有丰富的一线媒体实践经验。

        研究聚焦于后现代语境下的戏剧影视理论,尤其关注数智技术、影像与表演在数智时代的新形态。出版《表演与环境——后现代情境中的一种探索》等专著,发表多篇CSSCI期刊论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

        曾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主讲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近年来致力于虚实交融的表演新范式,深入探讨AI生成角色、数字人技术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主讲内容

在数智技术的语境下,表演艺术正经历显著的嬗变与路径演进。CG技术通过动作捕捉、表情生成及算法驱动等关键技术,重构了传统表演美学体系,推动虚拟表演从技术性“拟像化”工具转向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艺术形态。面向数智时代虚拟表演所引发的技术伦理与艺术真实性之间的张力,强调传统演员的身体性与情感表达仍是虚拟表演的情感核心,并提出应以人机深度融合的创作范式突破既有的艺术表现边界。最后,结合当前优秀数智表演影视案例进行分析,在技术迭代进程中更需关注人性维度的艺术表达,从而为数智时代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价值引导。


时间

10月29日 13:00


地点

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张洋海报2.jpg

讲座主题

国际新闻深度报道的时间性


主讲人

张洋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晨晖学者,研究方向为新闻社会学、国际传播。


主讲内容

在日渐“加速”的数字传播环境下,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受到时间结构的约束,持续快速地生产新闻内容,同时也可以策略性地利用时间资源,以此发挥自身能动性。相比于快讯,深度报道为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空间。基于对中国主流媒体国际新闻生产的考察,研究发现国际深度报道时间性的核心特征在于超越即时性。在生产常规维度,记者和编辑在媒体机构的制度框架下围绕报道的生产周期展开弹性协商,同时根据受众的消费节奏和信息需求调整报道发布的时间节点。在文本叙事维度,记者采用“事件结构化”和“结构事件化”两种时间性策略,将新近的事件置于时间变迁的维度中,帮助国内受众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生产常规维度与文本叙事维度的时间性策略互为补充,在时间压力与专业追求之间维系动态的平衡。


时间

10月29日 14:30


地点

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甘莅豪海报.jpg

讲座主题

生命修辞学之死亡修辞:语言如何塑造终点的意义


主讲人

甘莅豪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CTTI智库)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CTTI智库)特聘专家,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其是“生命修辞学”、“行为戏剧主义理论”提出者,通过聚焦人类沟通话语研究,致力于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成长、家庭氛围的和谐和睦、国内社群的理解互通、国际社区的协商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研究方向主要在家庭、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展开:基于共情修辞的家庭教育话语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的国家治理话语研究;基于数字社群的全球知识话语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学发展及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研究”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在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建构与重塑研究”“突发事件政府应急话语技术与形象修复策略研究”2项、教育部课题“空间认知视角下对举结构与非法句合法化研究”“公共危机责任政府道歉行为的话语修辞研究”2项,以及中宣部委托项目、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等其他省部级项目13项。主要著作有《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传播修辞学:理论、方法与案例》《中国国家形象重塑与维基百科全书知识话语研究》《维基百科政治学》《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生命修辞学:生与死的温柔告别》(在版)。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咨询与决策》等期刊发表论文近70篇,70余项智库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多次获得国家级领导人批示。


主讲内容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修辞学从古希腊的公共话语到现代的情感修辞,经历了多维演变。随着新媒体技术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情感时代,修辞学逐渐聚焦于个体生命体验,催生了生命修辞学这一新兴领域。本讲座将以生命修辞学为核心,特别探讨其分支——死亡修辞学,分析语言如何在人生关键阶段,特别是死亡相关情境中,发挥情感沟通与意义建构的作用。讲座将首先回顾修辞学的历史演变,结合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的论述,阐释生命修辞学如何从传统的公共修辞、宗教修辞转向以个体情感为中心的私域修辞,尤其聚焦家庭修辞的重要性。接着,重点探讨死亡修辞学的核心议题,包括与临终病人的沟通、生前预嘱的语言表达、濒死者的情感支持、悼词与葬礼修辞的设计,以及宽慰逝者家属的语言实践。这些领域展示了语言在缓解悲痛、传递爱意、维护尊严中的独特功能。通过案例分析与跨文化视角,本讲座将揭示死亡修辞学如何帮助个体与社会面对生命终点,促进心理疗愈与文化传承。本讲座还将探讨如何将生命修辞学的理念融入跨文化沟通与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与同理心能力,为构建更人性化的教育与社会沟通提供启示。


时间

10月29日 18:00


地点

二教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