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课程回顾|国际哲学前沿问题系列课程之“Leibniz's 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来源:哲学系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0


325-43日,我系邀请到英国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哲学系教授Gonzalo Rodriguez-Pereyra,为哲学系学生开设以莱布尼茨《形而上学谈》(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DM)为主题的《国际哲学前沿问题(一)》集中课程。

莱布尼茨(1646-1716)是近代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同时因为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成就而被认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代表哲学著作是《单子论》,并以单子理论而闻名。1680年后,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逐渐形成理论体系,这一时间内,《形而上学谈》等著作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思想趋于成熟的标志,对于理解莱布尼茨后期形而上学著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系列课程共七讲,致力于《形而上学谈》和莱布尼茨在其中讨论的问题,其中,第一讲介绍莱布尼茨的生平和《形而上学谈》的主要内容,第二讲聚焦上帝的性质和最完美的可能世界(the best possible world)的论断,第三、四讲分析莱布尼茨的实体的理论及其与真理的关系,第五讲讨论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的同一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以及偶然性的问题,第六讲则主要分析莱布尼茨的认识论,第七讲进行答疑。


莱布尼茨与《形而上学谈》

在第一讲中,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主要介绍了莱布尼茨的生平,并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谈》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莱布尼茨于1646年出生于莱比锡。莱布尼茨早年继承其父的私人图书馆,15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于1663年完成学位论文《论个体化原则的形而上学争论》(Metaphysical disputation about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166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于1668年成为美因茨选帝侯的法律顾问,在政治、外交、宗教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1672年莱布尼茨被派往巴黎执行外交任务,在这段时间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物理等理论,在1675年发明机械计算器原型,并成为汉诺威公爵的法院顾问。在1686年,莱布尼茨完成《形而上学谈》,与阿诺德(Arnauld1612-1694)进行长达四年的哲学通讯,后在1703-1705年撰写《人类理智新论》(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以与洛克(Locke1632-1704)进行论战,因洛克去世而未在生前发表。

1710年,莱布尼茨在阿姆斯特丹发表《神正论》(Essais de théodicée),于1714年撰写了《单子论》(Monadologie),并在1715-1716年与牛顿秘书塞缪尔·克拉克(Samuel Clarke)进行通讯,于1716年去世。在这一段时间,莱布尼茨受汉诺威王室委托撰写布伦瑞克家族历史工作,但在莱布尼茨生前未能完成。

《形而上学谈》不是一部专门的形而上学著作,它也包含了认识论、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哲学神学,甚至伦理学的讨论,根据内容,《形而上学谈》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神的创造活动及其对人的影响(1-7节);被造物的一般本性(8-16节);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规律和解释(17-22节);观念(23-29节);上帝和心灵的关系(30-37节)。《形而上学谈》的主要目的是为基督教提供一种形而上学,并试图回答:世界为何存在?世界有什么东西?我们在世界上是什么位置?其最核心的原则是:上帝是完满的,真理是基于事物的本性的,由此衍生出两个原则:上帝创造出最完美的可能世界;一个实体有一个全整的个体概念,以至于它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的真正的东西。


上帝的性质和最完美的可能世界

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在第二讲中讲述《形而上学谈》的1-7节,分析上帝的性质和最完美的可能世界,并提出问题。

我们所具有的关于上帝的得到最广泛认可又最有意义的概念,是上帝是绝对完满的存在。”“上帝既然具有至上的和无限的智慧,他就必定以最完满的形式活动,不仅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看是如此,而且从道德的角度讲也是如此(DM1)。”上帝常常被描述为全知、全能、全善,莱布尼茨却仅仅在第一节中赋予了全知和全能,这会影响莱布尼茨上帝产生最完美的作品的论断,同时,如果上帝并非至善,这无法说明上帝必然道德地做完美的事。

关于这一点(完满性,perfection),我们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可靠的标记,这就是那种不能达到最高等级的形式或本性(DM1)。”知识和能力可以在范围(extent)或质量(quality)两种维度上是完美的,莱布尼茨也区分了不同等级的知识,认为上帝的知识和力量在范围和质量上都是最完美的。

既然上帝以最完美的方式行事,那么上帝的工作遵循完美的客观标准,并且上帝的工作不可能做得更好了,这是2-3节的内容。在第二节中,莱布尼茨驳斥一些人主张在上帝的工作中没有任何善的观点,虽然诉诸《圣经》的权威,但是其论证并非是不合理的。“在我看来,凡意志都似乎预设了意欲的一定理由,而意欲的理由也应当自然地先于意志。这也是我何以觉得别的一些哲学家的意见非常怪诞的理由。这些哲学家说,形而上学和几何学的永恒真理,并且因此善、正义和完满性的规则,都只不过是上帝意志的结果(DM2)。”意志(will)必须建立在理性(reason)或动机(motive)的基础上,既然神是完美的,那么就不会因为错误的理由行动,而善是上帝理智(understanding)的结果。所以上帝的善依赖于上帝的理智,并且因为上帝的理智是不出错的,所以他的意志就是好的,莱布尼茨似乎用这一点解决了全善的问题。

在第三节中,莱布尼茨用类似的逻辑驳斥上帝可以做得更好的观点。“凡上帝做过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值得受到颂扬和赞赏(DM3)。”基于此,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提到了哲学上关于意志自由的两个观点:(1)一个人的意志似乎不可能没有理由而行动;(2)按照理由行动是最高的自由,并提到基于此的两种观点:(1)莱布尼茨没有发展这两点;(2)所有的赞美都是有理由,这赞美的对象不必根据一个理由行事。

莱布尼茨在第五节说明上帝用简单的手段和实现丰富的效果的完满性。“至于上帝工作的简单性,这是同方法本身相关的,而另一方面,它们的多样性或丰富性,则同目的或结果相关(DM5)。”最完美的可能世界正是用最少的手段达到最多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两者是平衡的,是通过组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一种则认为二者可以同时实现。这里隐含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假定存在一个最完美的世界,但不保证唯一,莱布尼茨没有关注,若存在多个这样的世界,上帝创造哪一个的问题,以及为何手段最简单效果最丰富就是最好的世界的问题。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的行动是有秩序的,即使是奇迹。莱布尼茨试图以数学规律说明一切事物都有秩序和客观的规律,但这一点缺乏论证,同样也就引出了是否意味着没有奇迹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一般的秩序没有例外,即使违背了某一秩序,依然符合最普遍的秩序。莱布尼茨还区分了意愿和允许,认为神愿意善而允许恶。

此外,莱布尼茨奇迹的观点会和后续的“事物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ings)的从属关系相矛盾,产生偶然性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一点会在后续的课程中得到讨论。


实体理论与真理

《形而上学谈》的第八节是莱布尼茨阐述实体理论和真理定义的部分,也是《形而上学谈》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章节。第三讲和第四讲,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围绕第八节进行讲解。

当若干个谓词(属性)(predicates)属于同一个主词(主体)(subject)而这个主词(主体)却不属于任何别的主词(主体)时,这个主词(主体)就被称作个体实体(individual substance)(DM8)。”在这里,莱布尼茨区分了名义上的定义(仅仅区分于其他事物)(nominal definition)与真正的定义(说明事物何以可能)(real definition),因此莱布尼茨在定义实体时,希望做的是给实体下一个真正的定义,表明一个真正的主谓之间的实体是可能的。“主词的项必定包含该谓词的项,这样,任何完满理解这个主词概念的人也就会看到这个谓词属于它(DM8)。”

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暗含了主谓词逻辑(concept-containment theory of truth):当且仅当谓词概念包含在主词概念中,肯定命题为真。这个理论被认为适用于单一的、特殊的、普遍的真理,必然的、偶然的、甚至条件的真理,并被视为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原则,若参照康德的定义,这一理论也可理解为,所有真命题都是分析性(analytic)的,是一种内涵的理论,同时允许人们获得一种先验(priori)的知识。

基于主谓词逻辑,可以考察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提到,“事物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ings)的“nature”应当被理解为本质“essence”,是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内在原则。每个人有一个概念,并且关于他的所有真理都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只要考察这个概念,关于这个个体真正能够说到的一切,我们便都能从这个概念中看出来,就如我们从圆的本性中可以看到能够由它推演出来的所有属性那样(DM13)。”只要了解了一个概念,对于它的所有元素都是可以得到理解的,即使是预言,也能在事物的本质中找到基础。

一个实体有一个完备的概念,可以通过这个概念演绎出其包含的一切谓词,如果人们知道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概念,就可以推断出他一生中的一切事件。然而,这样解释实体不易解释偶性(accident)的问题,因此就产生了新的解释:“实体的本性是有一个完整的可以演绎出其包含的一切谓词的概念;而偶性则代表一种不包括所有可以归属于这个概念的主词的东西。”一个实体包含并且允许演绎出一切谓词,但从主词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性质,对个体而言不足以具有规定性,正如国王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偶性不足以演绎全部的谓词一样。

此外,上帝可以先验地知道关于亚历山大的所有事实,但人不能。一个实体包含了一切谓词,“上帝既然看到了亚历山大的个体概念或‘此性’,同时在其中看到了所有能够真正来属于他的谓词的基础和理由(DM8)。”完整的概念由一些基本的信息组成,这些基本信息使人们能够推断出所有其他谓词。它们可能是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谓词,但它们似乎不是实体的所有谓词。


不可分辨的同一性原则与偶然性

莱布尼茨的实体理论似乎与自由和偶然性发生了矛盾,这一点是《形而上学谈》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第五讲中,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揭示了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谈》中保卫偶然性的努力,以及他的努力与实体理论的矛盾。

我们曾经说过个体实体概念一劳永逸地包括将要对它发生的每件事情。只要考察这个概念,关于这个个体真正能够说到的一切,我们便都能够从这个概念中看出来,就如我们从圆的本性中可以看到能够由它推演出来的所有属性那样。但这似乎意味着偶然真理(contingent truths)与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s)之间的差别将会遭到破坏,从而将不再为人的自由留下任何余地,一种绝对的命运不仅支配着世界上所有其他事件,而且也支配着我们的所有行为对于这种观点(DM1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莱布尼茨试图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一种是绝对必然的(absolutely necessary),其反面包含矛盾。这样一种推论属于永恒真理,几何学的推论就是如此。一种则是假设必然的(ex hypothesi),也可以说是偶然地必然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偶然的,其反面不蕴含矛盾(DM13)。”

莱布尼茨尝试引入假设必然用于说明偶然性是可能的。“这种联系不仅以完全纯粹的观念和上帝的理智为基础,而且还以上帝的自由命令和字宙的历史为基础(DM13)。”莱布尼茨以凯撒的具体事例来引证这一点,试图说明上帝做最完美的事情、人们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这件事是偶然的,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命令(the God’s decrees)是偶然的,而这一命令的基础也同样是偶然的。

但是,引发问题的是与莱布尼茨个体实体概念的融贯性。上帝的命令是否包含在凯撒的完整的个体概念中?如果是,凯撒若不成为独裁者(dictator)或跨过卢比孔河,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不是,那么从凯撒个体概念来看,他就不会成为独裁者,需要知道上帝的命令是什么,但这一命令在个体概念之外,与个体概念包含一切谓词相悖。

经过讨论,Gonzalo Rodriguez-Pereyra说明:莱布尼茨试图维护偶然性和自由,他认为自由行为的基础是上帝偶然的命令,但是莱布尼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这些命令要么包含在实体的完整的个体概念中,要么不包含,如果包含在概念之内,实体的行为就永远不会是自由的,如果不是,那么实体的个体概念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形而上学谈》中,莱布尼茨是没有解决偶然性和自由的问题的。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在第六讲,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聚焦于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谈》中认识论的部分。

现在,有必要首先指出误用观念往往会滋生许多错误。因为当我们对某件事物进行推理时,我们总以为我们对那件事物已经有了观念,而一些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家也就据此而形成有关上帝的非常不完满的证明。他们说,既然我能够思考上帝,既然倘若没有观念便无从思考,我就肯定具有上帝或一个完满存在的观念。这样,既然这一存在者的观念蕴含所有的完满性,而存在又无疑是这些完满性中的一个,则上帝便存在。但我们常常想到一些不可能的幻象,如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数或与其底线或嵌线相交的螺旋线,所以,这样一种推理并不充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说,观念有真假之分,这要依所考察的事物是否可能而定。只有当我们确信一件事物有其可能性时,我们才能够夸口说,我们有了这件事物的观念(DM23)。”在这里,莱布尼茨借上帝论证的说法来表明,对一个事物进行推理并不是对该事物有概念的充分条件,真正的定义才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因此,传统的本体论论证只证明了一个条件命题,即如果上帝是可能的,他必然存在,这也是莱布尼茨没有证明上帝存在的原因。

我们内部具有所有的观念(DM26)。”莱布尼茨认为一切观念都已经为人们所拥有并且是内在的。“我们心灵里具有所有这些形式,而且实际上始终都一直具有它们(DM26)。” 莱布尼茨坚持这一点,是因为他认为我们的灵魂或思想表达了上帝、宇宙、所有的本质和所有的存在,由此得出,心灵拥有一切观念,而且从它存在之初就拥有这些观念,头脑中的每一个想法是天生的。

这样的观点与经验主义的观点相冲突,莱布尼茨在第27节进一步阐述这一点。“存在有一种方式,据此我们确实能够说特殊的实体相互作用。同样(由于某些外在的事物更加特殊地包含着或表达着那些决定我们的灵魂达到一定的思想的种种理由),我们也能够说我们以各种感觉为中介而从外面接受知识(DM27)。”莱布尼茨认为,一些知识来自外部,但并非全部来自感官,至少概念来自于内部经验。

同时,莱布尼茨认为,这样的认知都是来自于上帝所建立的法则,所有的思想和知觉来自于上帝,这也是人有所有思想的原因。“上帝乃存在于我们之外的我们知觉的唯一的直接对象,而且也唯有他才是我们的光(DM28)。”

在课堂中,同学们积极讨论,尝试理解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并加以批判性思考,在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教授的解答下,对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尝试深入浅出地对哲学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相信通过论文写作和进一步的阅读,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原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技能。


文 曾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