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姜波:水下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一一2024年4月26日上午,我系“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24场在历史学系1306室成功举行,此次讲座主题为“水下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讲人是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教授。我系黄纯艳、朱明、王进锋、张凯悦等师生参加讲座。

一一讲座伊始,姜波教授从“历史”、“考古”和“水下考古”这三个密切相关却存在差异的专业研究领域切入,指出水下考古的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其别开生面。姜波教授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有三方面的意义——“向海而生”、“梯航万国”、“洋务救国”,即关注沿海地区的族群活动、中外之间的交流互动、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等海洋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代中国的海洋事业得以发展、海外交流延绵不绝。同时,姜波教授呼吁要进行跨学科的“叠加式”研究,即充分利用并发挥考古、文献、图像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成果,综合性地对所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和分析。通过物质形态的研究,了解一个地区和族群的语言、宗教,甚至科技层面的交流。


图片

一一谈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姜波教授总结了水下考古工作所最为重视的三个角度,分别是“沉船遗迹”、“海港遗址”和“海洋贸易品”,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物质层面的考古和分析,关注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

一一对沉船遗迹的研究,是水下考古的一大重点,姜波教授先介绍了最新的一项考古重大成果,即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综合发现和研究。据考证,其皆为明代弘治、正德时期遗迹,但航向不同,一条船满载瓷器远下南洋,另一条携带名贵木材驶往中国,说明这一时期的南海航线已成系统。而后,教授重点讲解了如何对南宋时期沉船“南海一号”进行发现、打捞与研究。在“南海一号”上,发现了规模惊人的精美瓷器,指向了与泉州港的联系;又根据其货物叠放方式、文物规格品类等角度,生动而具体地还原了12世纪时海洋贸易的图景;当时代的海洋交易途径、运输方式、支付手段等皆得以体现与佐证。

一一而后,姜波教授又以福建泉州港和位于今天沙特阿拉伯红海沿岸的塞林港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对海港遗址的考古和研究。从遗产构成看,包括海洋贸易设施、港口经济生态体系、多样性的文化宗教等。吉达以南的塞林港如今已完全被流沙所覆盖,但此次出土了中国瓷器碎片,可与马欢《瀛涯胜览》相呼应对照,也是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泉州则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港口贸易体系,姜波教授展示了其与团队进行的工作与研究:分析港口设施、产业体系、货物运输、文化角荣放,并结合对“拜码头”等行为的人类学调查,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一一最后,姜波教授介绍了关于海洋贸易品的相关研究,他指出,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中,要同时关注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和向内输入的货物,他又以陶瓷、宝石、茶叶等物质形态的贸易品流动为例,分析贸易活动对世界各地的社会习俗与文化的影响。


图片

一一姜波教授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贯穿古今、发人深省,引发了会议现场的热烈讨论——教授就岭南地区对外贸易、各地船只建造技艺、红海港口兴衰发展等多个话题与提问师生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黄纯艳老师指出,对海洋史的研究需要以多重证据共同推进,既要重视物也要重视人。历史文献记载十分分散,难以还原海洋贸易全貌;而考古工作的研究成果十分生动而集中,可以很好地弥补历史文献的许多不足。

一一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增加了我们对水下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理解和认识。

图片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供稿人:王华鋆

编辑:窦薇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