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2024年6月22日 李莉莉 :基于可生物激活体内组装(BIVA)纳米技术的多肽-药物偶联物(PDC)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9浏览次数:10

报告题目:基于可生物激活体内组装(BIVA)纳米技术的多肽-药物偶联物(PDC)

报 告 人:李莉莉 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主 持 人:程义云 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24年6月22日 上午10:00-11:00

报告地点: 闵行校区生科院159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李莉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优青获得者和中科院青促会成员,主要研究围绕多肽/蛋白自组装纳米材料及可生物激活体内组装(BIVA)技术在细菌感染、肿瘤治疗和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共发表文章50余篇,包括Nat Biomed Eng,Nat Commun等。应邀主持编著英文著作1部,英文章节2章,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项,授权11项,转化1项。承担科研项目9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重点项目、>500万横向课题等。现担任全国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以及《分析化学》和《Exploration》杂志编委。


报告内容简介:

多肽药物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经历了半个世纪,从2000年开始进入到了发展的爆发期,然而新多肽类药物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传统药物研发不可逾越的耗时和高费用制约。为了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我们提出了基于酶催化诱导体内组装概念的可生物激活体内组装(BIVA)纳米技术,从多肽药物的有效性和未来成药最关键的稳定性和药动药代进行整合,建立从头设计、预测筛选和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基于模块化材料设计和自主建立的可预测的参数(如组装模块表面积为%SASA等),正在系统开发整合Alfafold2结构预测、Gnina深度学习算法和OBOC高通量实验数据训练的多肽药物成药性预测平台;其次,我们发现了此类体内动态和结构可控的组装技术所带来的新生物效应,包括组装滞留效应、动态靶向新机制、动态组装增强的靶向特异性等;最后,基于前期发展的多种多肽类递送系统,我们发展了高敏感特异性多肽纳米成像探针、具有抗生素佐剂效应可变形纳米抗生素、调节细胞糖代谢的纳米药物,为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6.22 学术海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