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下午15:00,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受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1306室开展题为“神话历史研究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方法论”的讲座。本场讲座为历史学系“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33场。讲座由王进锋教授主持,历史学系李海峰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朱学斌老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思亮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各专业学生三十余人参加讲座。
首先,叶舒宪教授回顾了新文科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并从AI技术引入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特点及其对相关学科的影响。叶教授围绕四重证据法探讨以文化文本论为标志的本土文化理论体系,指出神话信仰驱动元编码的原理即人类行为动力学,倡导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文化现象,将史前社会神话观念驱动的物质符号和图像符号作为元编码,将象形汉字的产生作为二级编码,从而在认识上实现史前与文明相互衔接的文化总体观。
其次,叶教授讲解“神话中国”是针对西学东渐的流行偏见而提出,用“神话”作为界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定语,目标是突破以“科学”和“哲学”等现代性的、完全西化的词语来界定中国传统的流行偏见,激发对本土文化再自觉的启蒙。叶教授强调神话不只是民间文学或文学对象,其代表整个人类的前科学时代思维传统,具有普世性意义。
之后,叶教授以甲骨文、金文和《尚书》、《史记》为例,阐释“神话中国”观旨在说明文化文本的元编码均是神话编码。接着,叶教授展示大量考古资料论证“玉石神话信仰”驱动华夏文明,并据牛河梁女神庙中的熊神像与熊头骨,《史记》、《山海经》等传世文献和上博简《容成氏》等出土材料详细介绍了熊在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后,王进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叶舒宪教授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在互动环节中,朱学斌老师就玉石文化与华夏文明的渊源关系等问题与叶教授进行交流,其他学生积极踊跃提问,叶教授逐一耐心解答。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