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顾卫民:17-19世纪欧洲艺术史上的风景画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3-05-23浏览次数:117

20235月17日下午14:00-17:00,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思勉班“历史+”跨学科对话第十四期在人文楼5303会议室举行,我系教授顾卫民老师进行了题为《17-19世纪欧洲艺术史上的风景画》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17-19世纪欧洲艺术史上风景画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涉及艺术史、历史学、文学、宗教学诸多学科知识。历史学系副教授、“思勉班”导师肖琦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历史学系唐小兵老师、朱明老师、Timothy Baycroft老师、刘敏老师、张锐老师以及美术学院陈妤姝老师与会互动,另有校内外60余位同学参与。

讲座伊始,顾卫民老师回顾了欧洲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在希腊时代,绘画中的景物已初见端倪。而在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艺术中,画中的风景只是主题的烘托。15世纪时,风景开始在尼德兰的基督教题材绘画中占据较大比重,这些绘画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往往取景于当地的景观。

  18世纪英国风景画巨匠透纳和康斯太勃的作品是此次讲座分析的重点。顾老师指出,他们二人的创作实际上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崛起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绘画不仅提倡表现当代的主题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情绪,而且主张对自然的臣服和敬畏。透纳与康斯太勃画风不同,前者波澜壮阔,后者和平宁静,它们不仅在英国绘画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对于法国的巴比松派和早期印象派画家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启发,后者包括科罗、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塞尚与梵高。

顾老师特别强调,欧洲的风景画能够从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和以古典主义为主导的学院艺术中独立出来,离不开历代艺术家追求真实的客观表现和自我表现的艰难奋斗。而艺术的分析与实践是可以由每一个人参与的过程,每个人对于艺术的见解都是有效的、应该被尊重的。

 

  在师生交流互动环节,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梁浩同学为大家演示了暗箱Camera obscura操作技术在早期欧洲风景画发展史上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博学家发现:安装凸透镜的暗箱可以利用小孔成像原理,投射出比较明亮的画面,用于风景或人像绘画。随着文艺复兴的风潮,暗箱的绘画功能为许多欧洲人所知,用于专业画师提升绘画的精度,或用于富足人家业余绘画娱乐。暗箱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改进设计,为更多人接受使用。梁浩同学以清晰的语言和深入的分析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美术学院陈妤姝老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为与会师生解读了透纳、康斯太勃作品的色彩和构图,顾卫民老师则在与谈中分析了欧洲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艺术家心理和绘画技法的影响,让大家感受到跨学科对话的魅力。此外,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和美术学院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两位老师耐心解答,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主持人肖琦老师在总结中表示:顾卫民老师的讲座分享了近400张精美的图片,给与会师生带来了视觉艺术的极致体验,直观地启发了同学们多学科交叉学习与研究。对艺术和美感的向往不仅仅是当下的学术追求,更是对生活与个体生命的真实感知。诚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供稿:顾卫民老师、叶芷坤、梁浩

图片:王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