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赵平安:与天道有关的“沉”的训释及其折射的思想观念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3-03-27浏览次数:74

2023323星期四7,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讲座第522场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赵平安教授,进行了题为《与天道有关的“沉”的训释及其折射的思想观念》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我系王进锋教授主持校内外近300名师生在线参与了本次活动。

《尚书》中有“越天棐忱”“天畏棐忱”等说法,其中“忱”字,过去主要有两种训释,一种训为“诚”,表诚信;一种训为“信”,表相信。第一种说法把“棐”训为“辅”;第二种说法把“棐”读为“匪”。学界多数信从第二种说法,将“天棐忱”直译为天不可信。很明显,这样的理解和周人敬天的思想和行为是相矛盾的。近年又出现了新说,将“忱”释为专一不变、恒常不变,“天棐忱”意为天命不是专一不变的。但这样理解仍具有贬义性,与周人宣扬的尤人而非怨天的理念不相符。

赵平安教授认为,应将“忱”读为“沈(沉)”。清华简《厚父》“天命不可漗”、《封许之命》“畏天之非沁”、《四告》“畏天非谌”,其中的漗、沁、谌等字都应为“沈”的借字。沈(沉)的本义是没入水中,由此可以引申出伏、止、滞的意思;“沈”还可以引申表示深、久的意思。把与天道等有关的“忱”读为“沈”,训为久稽、久滞、久淹,从词义发展的角度来看是非常自然的。如孙诒让所说,“棐”是匪、非的通假字,意为不、不会。那么,“天非忱”就是天命不会久稽、久滞、久淹的意思。巧合的是,这种说法亦见于后世的文献,如《三国志》《宋书》中。都是说天命来了,受天命的人应该积极响应,不能长久地搁置,这是就受天命者的态度和作为而言的。“天棐忱”则是说天不会长久地停留不变,这是就天的自然特性而言的。可见,六朝及其后人对天命、天威的认识其实是与西周一贯相通的。


赵平安教授既而讨论了“天棐忱”所反映出的西周早期天命观。其一,“天棐忱”反映了西周天命观的发展。周人认为,天命有自己的运作逻辑和规律,不会永远停止不前。天道的这种客观性,可以看作是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源头。其二,“天棐忱”是对殷商“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回应。周人推翻殷商,强调他们对天命取得的新认识,是击垮商人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其三,“天棐忱”是对天命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是周人关于商周革命和治国安邦的重要理论。

讲座之后,赵先生与一些感兴趣的朋友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