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邀请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在一教206做了题为《例谈教学设计的灵感——逻辑与达成》的讲座。历史学系系主任梁志老师出席本次讲座并为李惠军老师颁发了“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发展咨询专家”聘书,副系主任黄爱梅老师、教师教育学院徐继玲老师、华师大二附中周庆彰老师以及历史学系本研各年级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李老师首先强调了备课的重要性。李老师认为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综合功力的合成。备课是在博观基础上的约取、在科学基础上的隽永、在逻辑基础上的意蕴。课程标准是基于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教科书基于课程标准撰写而成,而教师应当以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作为知识原点,向外辐射,进行史学阅读,从而完成备课的灵感和逻辑的扣合。
随后,李老师以具体课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李老师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长时段、大视野的教学设计。李老师抛出问题:四十分钟的课堂如何承载数百年的隋唐史,灵感从何而来?长安是隋唐两代的国都,因此李老师以长安为缩影,反映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教材讲的是隋的建立与统一、唐如何取代隋、唐怎么衰落等历史过程,但是这样冷冰冰的文字,学生不愿意听,所以李老师将其改为:仁寿宫谜案、太极殿逼宫、玄武门之变、安禄山进京等富有诗意的语言。李老师以“宫阙市坊和万方奏乐”来凝练教材中的“盛世繁华”和“民族关系”两个要点。李老师还通过分析杜甫的诗句,来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以诗证史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李老师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例告诉我们如何将课堂上的意象与科学、感动与学术结合到一起。李老师指出,井冈山不仅是一个根据地,更是一种道路模式,要在授课结束后让学生理解何以谓之“道路”。李老师以《国民革命歌》与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帮助学生回顾前课,开启本课。1927年形势突变之际,如何开辟新的道路。在本课中,李老师选择了多首毛泽东诗词,结合伟人的心路历程来梳理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如何从星火走向燎原。
李老师还跟大家分享了在贵阳讲学的一次有趣经历。在贵阳五中,李老师主讲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1926年,贵州从美国底特律买了一辆汽车,由于没有道路,于是修了一条石板路。李老师以贵阳本地的故事引入,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上海来的老师,为什么会对贵阳这么了解?李老师由此展开了本课讲授。李老师指出,移民、战争、商路,都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但是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移民、战争、商路,文化交流部分几乎没有了,而文化交流才是此处重心。于是李老师选择了贵阳本地的茶马古道,来介绍商路如何用茶叶关联天下的;从贵阳的第一辆汽车、石板路到今天的汽车博览会,时装周上中西合璧的服装、贵阳名声在外的好茶和网红街上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向学生展示商品流动如何承载文化交流。“一条省府路,半部贵阳史。”贵阳城成为全球贸易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时所承载的还有异域文化的全球性流动。——就这样,李老师通过准确把握教材文本、深度融合贵阳本地特色完成了本课讲授,带给贵阳的中学生们惊喜,也给我们很多教学思路上的启发。
讲座的最后,我系本硕同学争相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一一予以解答,并对同学们的热情予以鼓励。会后,华二附中周庆彰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感想:“其一,心中有爱,则所见万物都能转化为教学资源;其二,学会读懂教材语言背后的留白;其三,学生爱听永远是一节好课的共同标准。”这也是参加本次讲座全体师生的共同感受。无论线下整间教室里听讲的学生,还是线上四百多名听众,无一不被李惠军老师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和讲台上的激情所感染,正如某位同学朋友圈里所抒发的:眼里又有光了!
“诚之课堂”系列活动是我系提升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质量、联系基础教育界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学名师的平台,期待更多的专家名师与我们携手,共同推动大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体化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