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 侯深:双城——新旧波士顿的历史反思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3-03-09浏览次数:119

      2023年3月6日下午13:00-15:00,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校百场学术讲座第4场,“大夏世界史论坛”前沿讲座第10场,邀请到中国美国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侯深教授,进行了题为“双城——新旧波士顿的历史反思”的讲座。我系谢国荣教授主持此次活动,数十名师生在人文楼1306室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谢国荣教授介绍了侯深老师及本次讲座的主题:作为大洋彼岸的一座代表性城市,波士顿何以成为了波士顿,它又是如何发展变迁的,主讲嘉宾将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独到见解。侯深教授长期从事波士顿城市环境史的研究,并着手研究海岸城市的历史。本场讲座为其环境史研究成果,将带领与会听众了解新旧波士顿的区分,梳理波士顿城市发展的历程,并讨论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侯深教授首先对本次讲座的题目进行了解读,指出存在两座“波士顿”,旧波士顿位于英格兰岛东海岸,而我们今天熟悉的美国的波士顿则是新波士顿,随着历史的发展,旧波士顿衰落了,而新波士顿则发展繁荣,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侯深教授对两座波士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波士顿本身是英格兰岛东海岸的一座港口城市,1630年,从英格兰来到北美大陆的新教徒们正式将他们到达的城市Shawmut更名为波士顿(Boston),以纪念清教徒领袖Isaac Johnson,Arbella Johnson和John Cotton的所来之处。

      旧波士顿坐落于Witham River之上,在中世纪成为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在11、12世纪迅速发展,13世纪初,成为英国第二大纳税城市与港口,主要贸易品为羊毛。1470年代,由于河流开始堵塞,加之英国国内毛纺织业兴起,旧波士顿的商业(羊毛贸易)开始衰弱,在经济与自然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开始没落。1640年代,英国的饥荒导致他们开始排干东部大沼泽以造田,由此,旧波士顿就变成了伦敦的腹地,由原来的贸易港口型城市转变成了农业腹地型城市。至18世纪晚期,旧波士顿复兴,开始向伦敦出口谷物。从1801年到2011年,旧波士顿的人口增长了近七倍。但是,侯老师也指出,这种人口增长是由于其房价低、自然资源多,因此外来移民多,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一座在衰弱中的城市。

      此外,为了让与会师生更好的了解旧波士顿的风貌,侯深教授还对其地标性建筑St. Botolph’s Cathedral进行了展示讲解。St. Botolph’s Cathedral是一座教堂,始建于1309年,建成于1520年,高270英尺,因其外形酷似树桩而得名。它位于旧波士顿城的中心,直至今日仍是其最高、最大的建筑。侯老师指出,对于环境史学者来说,景观都是有记忆、带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如果从“树桩”遥望,其脚下流淌着the Witham River,东侧是集市,周遭环绕着农田;向西望去,是一个封闭、拥挤、宗教迫害、等级森严的社会;向东眺望,是the Wash Bay,联结大西洋。

      接着,侯深教授讲解了新教徒们来到新大陆以及开发新大陆的宗教及现实因素。宗教依据更多的是新教徒们自己赋予的,他们将新大陆视为“上帝的种植园”,认为拥有新大陆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只要到了新大陆,不管是灵魂和身体上的需求都能被满足。而现实因素主要是英国的土地与人口问题,1500年,不列颠岛人口达到500万,1800年达到1600万。而且,土地承载的不止是人,还有各种家畜,比如羊。到1500年,平均每个人拥有三只羊,英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圈地运动,失去土地的人们面临两个去向,走出去和留下来。历史证明,大量的英国人选择了走出去,1607-1780是英国人移民美州的高峰,约65万人从英伦三岛来到美洲大陆。

      在第三部分,侯深教授对新波士顿的兴起进行了讲解。新波士顿原名为Shawmut,即“被水围绕的土地”“甘泉之地”,因其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而得名。受《创世纪》和《马太福音》的影响,新教徒们认为这座城市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新的伊甸园,作为代管者,他们必须开发利用好这里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建立“山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