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 刘炳涛:自然、技术与航道:海洋视域下上海港发展的再分析(1870s-1930s)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2-12-15浏览次数:121

12月14日下午两点,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第81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第11场“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自然、技术与航道:海洋视域下上海港发展的再分析(1870s-1930s)》在线上举行。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阮清华教授主持,上海电机学院刘炳涛教授主讲,来自华东师大、复旦、同济等诸多兄弟院校师生百余人全程参加。



刘教授首先分析了上海港的自然地理条件,随后论述了技术变革对近代上海港发展的作用。刘教授认为,天文台的建设,有利于提前预测台风等灾难气候,使得远洋航行更加安全;灯塔建设则有利于规避暗礁、指引航向方面,避免近海航行遭遇触礁危险;采用挖泥船等大型新式机械疏浚黄浦航道,有力推动了长江与上海港的联通,使得黄浦航道得以畅通无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上海港自开埠以来不仅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并因为采用这些先进技术而得以持续领先于其他港口;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得黄浦江航道不断加深,能够适应吨位不断增加的大型轮船的入港需求,进而保持上海港的持续繁荣。刘教授从技术角度,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近代上海“以港兴市”的历史提供了新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讲座结束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李文涛教授发言,充分肯定了刘教授讲座的新意和下一步可以继续开拓研究的方向。阮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此前学者多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来讨论近代上海兴起的历史,刘教授增加的技术这一新维度,对于推动上海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随后刘教授还与听众进行了多轮互动,回答了听众提出的诸多问题。


(供稿:梁竣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