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诚之课堂”专家讲座之“毕业招聘季”系友支招!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2-12-14浏览次数:91

2022年12月1日,我系系友、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的中学历史教研员张子辉老师应邀开展了题为《学养·教养·素养——“双新”实施下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应对之策》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诚之课堂”系列讲座之一,由历史学系副主任黄爱梅老师主持,吸引了我系本科生、研究生、广大中学历史在职老师百余人相聚云端。张老师的讲座有四部分内容:何谓“双新”?如何应对?直面“试课”!共话“考场”!

讲座伊始,张子辉老师坦言,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应该了解中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并有所准备。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双新”概念。“双新”,事实上除了新课程、新教材之外,还包括了新课标、新教学、新评价。这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挑战,也是教学改革的机遇。教师需要对微言大义的课标与教材进行解读分析,将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效统整,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效落实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运用发挥教学资源。依据课标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张老师认为诸如大概念、“教-学-评”一体、教材之间的融通、跨学科学习以及初高中衔接等,都是“双新”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亟需破解的难题。

张老师指出,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念,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一是要以正确的思想统领历史课程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认同感。

二是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基于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五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学目标应当在表述中以学生为主体,逻辑关系分明,在课堂落实中具体细化、有所侧重,最终“使之指向学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三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单元主题,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确立教学重点,运用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整合。

四是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明确好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形成逻辑关联的递进式探究性问题链,再现历史情境、社会现实情境、日常生活情景,基于以上开展史料研习,进而组织历史论证。张子辉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不只是课程知识性问题,更关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的理解,因而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社会化过程中的精神滋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思考人类社会的变迁发展,汲取人类的生命智慧。

五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除了必要的讲述,还要讲好历史故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翻转课堂等形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同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辅导,关注学生反应。在这里,张老师对备课流程、教学流程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强调“教学生学”的教师教养重要性。

六是加强阅读,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厚植专业学养。张老师从历史本体、历史哲学、历史教学三个方面,给同学了推荐了相关书目。

针对同学们的关切,张子辉老师对毕业求职也提出了诸多建议。首先是直面“试课”。在试课之前,多渠道获取信息来了解校情学情、学科组或教研组对于好课的评价标准等。拿到所给课题之后,详细了解备课要求,确保史实不出硬伤、史观不出偏差。若条件比较有限、时间比较紧急,需要尽可能地依靠教材的材料和栏目等资源,把握该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上才能体现亮点。最后,张老师指出变革课堂,需要从素养本位、学生本位出发,切莫自顾自地一讲到底,要变讲堂为学堂,借助学习任务单或者学案,处理教师组织、引导等多重角色,进行小组合作与研讨,充实与学生互动评价,把握课堂生成,要有“教在学中”的教学观。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师生交流互动活跃,张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讲座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