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王笛:阅读与治学——我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之旅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2-11-22浏览次数:144

20221118日晚19:00—21:30,华东师范大学2022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暨历史学系“吕思勉学术讲座”第3场邀请到澳门大学历史学系讲座教授王笛老师,进行了主题为《阅读与治学——我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之旅》的学术报告。王笛教授围绕近作《历史的微声》,同与会听众亲切坦诚地交流自己在中西交流背景下求学、研究的历程。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澳门大学等校300余位师生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腾讯会议”直播间“座无虚席”,甚至“一座难求”,活动气氛热烈。

主持人唐小兵教授在活动伊始向大家介绍了主讲嘉宾的学术经历:王笛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还曾担任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讲座教授。经过中外跨文化学术体系的训练,王笛教授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他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尤其以成都“茶馆”为代表的社会微观史研究出众。

王笛教授由自身的阅读体会谈起,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大学时代读书和思考的经历。由于对人类文明史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王老师在本科进入四川大学历史学前曾想研究世界史,但在导师隗瀛涛先生的影响下,王笛老师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治学兴趣——中国近代史。隗瀛涛先生循循善诱,鼓励年轻的王笛老师用史料证明自己新颖的观点,并指导他完成了有关辛亥革命主题的学年论文。在未有数字化史料的大学时代,王笛老师刻苦地搜寻材料,并在反复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摸索治学的道路,近六年后这篇辛亥革命的研究终在《历史研究》学刊发表。王笛教授谈到,撰写学术论文是反复打磨的过程,一篇优质的论文往往需要“数易其稿”,故而从事学术研究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王笛教授又经历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向,由革命史视角转变为关注社会史领域。在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中,王笛教授由基础课程开始,克服了学习日语等外语的困难,在导师罗威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阅读英文学术著作,王老师深受布罗代尔、黄宗智、孔飞力等学者的影响,努力突破此前在中国近代革命史研究中的瓶颈和局限,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王老师感叹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永无止境的阅读中不断成长: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德·舍都《日常生活的实践》等著作让他走进民众的历史;史景迁《王氏之死》、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卡洛·金茨堡《奶酪与蛆虫》启发他关注微观世界。随后,王笛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历史学经典著作,畅谈阅读心得。尤其倡导听众们阅读具有批判精神的书籍,并鼓励在回忆录、非虚构写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在活动尾声,主持人唐小兵教授总结道,王笛教授用自身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一条有意义的“阅读与治学”之路,在今天“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保留一些“有抵抗感”的严肃阅读,捍卫人文传统与精神!讲座结束后,王笛老师还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听众们展开互动,回答了有关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治史学术规范、史料选取与辨析、史学论文写作、新闻史与社会生活等多个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