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青联会新进教师讲座纪要 | 刘亚娟:调干生:身份辨识与阶级面貌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262

202211213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青联会新进教师讲座《调干生:身份辨识与阶级面貌》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我系新进教师刘亚娟副教授主讲、阮清华教授主持。唐小兵、裘陈江等老师与数十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讲座氛围活跃。



讲座开始之前,阮清华老师对刘亚娟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介绍。讲座伊始,刘亚娟老师进行了问题溯源。谈及她做此题目是因为在上海档案馆偶然看见了一封谈及北大“调干生”的信件,产生了兴趣。深入之后发现“调干生”是一个复杂问题,并且长期受到研究者忽视。刘老师分析,“调干生”这一问题被研究者忽视是因为其概念界定、资料收集都很困难,并且在学术史上找不到应有的位置。但是实际上,“调干生”有相当高的历史辨识度,不仅受到历史当事人的重视,而且被视为1950-60年代具有符号意义的流行语,在1957年之前占大学生比例也相当高。



接着,刘老师对“调干生”进行释义。刘老师介绍道通行的解释中“调干生”指: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学习的或者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的。但是这一解释主要适用于工资发放问题,包括谁属于调干生,以及这部分人员是否实行临时工资待遇,以及学习期间及学习前后的工龄如何计算的问题。并且没有顾及到50年代的情况。1957年调干生助学金取消之前,调干生区别于产业工人学生。1960年之后,国家重新设置“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助学金”,这些人全部被打包,成为广义上的调干生。狭义上的调干生就不存在了。

对此,刘老师进行了概念辨析:广义上的调干生,指的是经组织上调派学习的或者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以及升学的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狭义上的调干生,指在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中享受“调干学生人民助学金”和“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助学金”的学生。随后,刘老师细化了调干生的来源,主要有五个:企事业单位一般在职人员(干部)、中小学教师、工农速成中学部分毕业生、复员或专业军人、专业干部。刘老师接下来对调干生的几个特点做了归纳,指出调干生具有流动性强、内部差异大等特点。

最后,刘老师强调解剖调干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阶级。通过对调干生的研究,也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领域,有鲜明的精英色彩,防御性较强。



之后,阮清华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这场讲座不单单是在知识层面,更是从方法角度讲了如何选题、找材料、解题、论证重要性,完整展示了做论文的过程,对同学们是很好的示范。阮老师还提到,做研究的时候如何界定概念非常重要。有些看似清晰的概念背后有其复杂性,重新梳理的过程可以发现新问题,这也是做学术的重要方法。在与谈环节中,唐小兵老师从调干生的自我群体意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同刘老师对调干生群体专业教育与政治教育比例问题进行了交流,裘陈江老师就如何开展“活”的制度史研究与刘老师展开讨论。随后,刘老师同与会师生展开互动,对调干生的选拔、考试内容、去向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良多,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徐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