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诚之课堂”“初中历史教学”系列讲座四|宫毅:历史教材“怎么用”——立足教材文本开展教学的一些尝试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2-10-31浏览次数:614

2022年10月25日晚上19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诚之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专题系列讲座在腾讯会议上展开,本次会议邀请到徐汇区教育学院历史研训员宫毅老师,向各位师生带来题为“历史教材‘怎么用’——立足教材文本开展教学的一些尝试”的案例研讨会。本次讲座由我系副主任黄爱梅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我系众多本硕同学、各地中学历史在职教师二百余人前来聆听,众师生齐聚云端,研讨环节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宫老师从教材与教科书的区别出发,谈及本次讲座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历史教科书,指出用好教材的关键路径就是解读文本,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内容——解读教科书的文本概念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理清教科书文本的概念,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结合课标研读教科书文本,确定内容主旨”、 “研读文本结构意涵,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式的策略”以及“解读教科书文本的遣词造句,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方式”。


一、理清文本概念,基础且重要

在第一部分“理清教科书文本的概念”中,宫老师首先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学情入手,指出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对一些重要概念“一带而过”的现象。以“封建国家”为例,这一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老师对这一概念的把握有所缺失,那备课工作便不能说是“到位”。这里宫老师提到在备课时,可以借助权威辞书厘清重要概念,将概念分为起源、实质、表现形式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梳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难点问题。

其次,在有了这一意识之后,宫老师又以“早期国家”和“策源地”两个概念为例,强调要理清教科书中文本概念的表述对学生形成史学概念、教师理清教学逻辑和教学侧重的重要作用。宫老师建议,一方面不能采取“百度百科”式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只讲授历史现象而不注重借助史学思想方法分析原因、归纳特征,而是要在讲课时结合对教科书文本解读,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授课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情,在归纳总结时不能上升得过于晦涩难懂。


二、结合课程标准,确定内容主旨

在第二部分中,宫老师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备课“皓首穷经找材料”、上课“踢开教材闹革命”现象,再次强调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科书文本的表述,确定单元的核心观点和内容主旨。

 

 


宫老师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按照课程标准对于单元和整本教材的把握,应该借助清朝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其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反窥清代君主专制高度集权体制下隐藏的社会危机,并从禁演政策下这类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然存在,引出关于文学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思考。之后,宫老师又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为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并提醒大家关注课程所在单元,应联系前后课程内容和单元导言,来确定课程的内容主旨与课程重点:这一课程设置在工业革命单元之后,课程标准也将工业革命与马克主义的诞生放在一个子目之中,因此应该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入手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紧抓基本理论不放。

 


三、研读结构意涵,明确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中,宫老师谈到教科书文本的结构意涵。首先,宫老师以《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中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表述为例,教科书文本表述以自然环境、房屋样式、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为序,层层递进提示我们可以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审阅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原始社会下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其次,世界历史第一单元导言中,在介绍“四大文明古国”时这样说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类表述结构亦值得玩味。

 


 

再次,宫老师以“明朝对外关系”为例,谈到在这一课的子目中的表述,实际上了国力强弱的与对外政策的变化,反映出不同阶段国力的强弱变化,可以此来进行教学策略的排兵布阵。最后,宫老师以“盛唐气象”为例,谈到研读文本结构,还可以采用聚焦于字词的方式。比如,授课可以破开“气”与“象”的关联。


四、解读遣词造句,突破教学难点

在第四部分,宫老师以“法国大革命”一课对拿破仑的评价为例,谈到学生可能对拿破仑的双重身份解读对产生困难,这时候应该回到教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宫老师带领大家结合《人权宣言》与教材中关于《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表述,分析“人权”、“自由”、“法治”、“分权”等概念在《拿破仑法典》中的体现。接着,宫老师又以“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为例,谈到其难点在于如何描述宋代都市的繁荣程度,因此要通过解读经济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故宫老师通过一则描述了大相国寺售卖日用杂货和奢侈品的文本来帮助理解。通过“宋代经济的发展”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课,宫老师提醒大家关注分析遣词造句,注意“发展”所体现的比较意味。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宫老师谈到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内容等方式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以“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为例,课文中谈到了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内部的救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视角来考虑问题,培养“内”与“外”结合的思维方式。

 


讲座结束后,黄爱梅老师对本次会议的内容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并主持了讨论环节。参与本次讲座在职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区中针对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初高中衔接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宫毅老师逐一予以回应。本次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