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晚19:00-21:00,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37场暨历史学系“大夏世界史论坛”前沿讲座第5场,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洪更教授,进行了题为“古代西亚的通用语言”的专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海峰教授主持此次活动,校内外百余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收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海峰教授介绍了此次讲座的主题:古代西亚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该地区影响深远的通用语言,而这三种语言如何脱颖而出,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主讲嘉宾将给出独到的见解。国洪更研究员长期从事世界上古史和亚述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场讲座将带领与会听众梳理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演变历程,并分析这些语言的文化优势及其影响。
国洪更老师首先介绍了“通用语言”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必要性——由于古代西亚地域广阔、族群众多,多种语言并存成为常态;但语言的差异并未阻碍古代西亚地区之间的交流,这得益于通用语言的使用。
接下来国老师由“苏美尔语之谜”引入,探讨了学界经典的“苏美尔语问题”及其作为通用语言的兴衰历程。苏美尔人通常被视为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创造者,但苏美尔语是孤立的语言,与目前已知的任何语言都没有确定的亲缘关系,这使得苏美尔人的起源更加扑朔迷离。早王朝时期,苏美尔语成为两河流域南部城邦的通用语言,主要用于国家管理,消除治理中的语言障碍。
此外,苏美尔语很可能是两河流域南部城邦与伊朗高原沟通的语言,对两地物质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阿摩利人的轮番崛起使得苏美尔语几经兴衰,公元前17世纪后苏美尔语最终不再作为国家管理和日常交流语言,而变成了祭祀和文书教学的学术用语。
接着,国洪更老师又聚焦阿卡德语,讲解其在历史上几经波折的通用语言之路。作为塞姆语的分支方言,阿卡德语在阿卡德王国时期才被提升为官方语言。公元前3千纪,阿卡德语开始被广泛使用,活跃于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作为通用语言的阿卡德语不仅是阿卡德王国境内居民的交流用语,更是国家管控域内的重要工具。
公元前2千纪,阿卡德语开始在西亚地区普及,在两河流域南北分别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而两河流域周边地区则演化出外围阿卡德语。阿卡德语的国际化促进了两河流域各地商贸往来和文化传播。但以繁琐楔形文字为载体的阿卡德语逐渐面临字母文字的挑战,公元前1千纪阿卡德语走向衰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阿黑美尼德王朝,希腊语成为西亚官方语言,随后阿卡德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国老师在第三部分梳理了阿拉米语的通用语言之路。随着亚述帝国对阿拉米政权的征服,阿拉米语在亚述帝国境内推广,作为帝国统治工具之一。亚述帝国灭亡后,阿拉米人在新巴比伦帝国地位更加显赫,阿拉米语在帝国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波斯人建立的阿黑美尼德王朝,阿拉米语既用来书写官府公函、信件,又记录民众日常生活。阿拉米语同样衰落于亚历山大征服带来的希腊化时期,但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数以万计的人使用阿拉米语。
讲座最后国洪更老师总结了上述三种通用语言的特点。虽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成为西亚通用语言的历程和使用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传播推广时都与军事征服活动密不可分。此外,这三种语言先后成为流行两河流域的通用语言反映出其先进的文化优势。通用语言的使用也促进了该地区的国际交流和王国内部的政权稳定。
讲座结束后,国洪更老师还与现场听众展开互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与主讲嘉宾讨论了“古代西亚通用语言及中国古代汉语的特点比较”、“古代西亚语言的研究近况”等问题。交流气氛热烈,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