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做题为《理论、语境与历史解释》的讲座。本次讲座系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70场卓越学术系列论坛之一,也是“民族国家叙事与亚非拉现代化进程”博士生论坛的“名家讲堂”环节。讲座由华东师大世界史学科责任教授沐涛主持,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
李剑鸣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著有《“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和《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等著作。
李剑鸣教授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理论和语境在当今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历史研究是否需要理论,在国内外学界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李剑鸣教授从历史哲学、史学史和现代史家的经验教训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理论与治史的关系。阿伦·芒斯洛认为,现代史家有“重构论者”、“建构论者”和“解构论者”之分。“重构论者”认为,历史学在根本上是“反理论”的,因为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过去真相,而不以理论概括为旨趣;治史多凭直觉、常识和经验,理论的介入不仅会造成干扰,而且可能导致“时代倒错”等严重后果。“建构论者”则相信,历史研究离不开多学科的理论,因为历史的过程是由无数不断反复的细微事实所构成的,要将这些事实整合成完整的结构或趋势,就需要借助于理论。而且,历史研究本质上是在社会理论引导下对过去的反思,史实重建只是第一步,最终的历史认识有赖于对结构、趋势和模式的把握。“解构论者”属于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他们把历史研究视为一种“思想实验”和“虚构性想象”,关注话语、权力与知识生产等问题,采取后殖民、女性主义和阐释主义的研究路径,其本身就是对现代史学的理论性解构。实际上,中外史学史表明,历史研究和理论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古代史家诠释史事,评论前人得失,大多调动了当时通行的各种理论资源,只是这些理论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专门学科的范畴。史学专业化以来,社会科学理论对于史学更具塑造性的作用;当今史家若离开理论,很可能就会陷入“失语”的困境。当今史家的笔下到处都是理论词汇,只是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些词的来历和理论意蕴。而且,历史研究和理论创新乃是交融并进的,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曾采用历史的方法或借助历史的资料,以构建新的理论或模式。现代史家运用理论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生搬硬套、堆砌概念、观念先行等做法,都会损害历史学的学术品质。借用英国学者彼得·伯克的比喻,理论和事实的结合,应当是按一定比例混合调制的“鸡尾酒”。史家若将理论作为方法和工具来运用,就能从中获得补益,因而应当重视理论训练,摒弃学科偏见,与相关学科的学者加强交流。李剑鸣教授举出两个例子,具体演示理论工具对于历史分析的意义。其一,查尔斯·蒂利关于“抗争性聚集”和“社会运动”的理论,可用来探讨美国革命中民众和精英的博弈,并揭示美国民众主义史学的学术理路。其二,迈克尔·曼提出的“专制权力”、“基础性能力”和“强大统治体制”等概念,可作为分析美国历史上“国家”演变的有用工具。这些例子说明,问题不在于治史是否需要理论,而是史家如何敏锐而恰当地利用理论。
李剑鸣教授接着谈到了语境和语境主义史学。阐释主义哲学和诠释学提出,一个文本只有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确切的理解;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则主张将文本从语境中“解放”出来,因为语言能够按照与真实世界无关的独立规则而运行,由语言所构成的文本具有自足性,任何解读都不是确定的和最终的。“解构论者”则把语境“文本化”,认为语境不过是“另一些文本”或“文本中的文本”,其自身也需要解读。历史研究中的语境问题与此不同,但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语境主义一般有两条路径:其一,从超乎文本之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来寻求对过往事实的解释;其二,把前人往事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和情势中来看待。前面提到的“重构论者”,通常都是语境主义者,他们强调“心通意会”的理解乃是语境主义史学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史家与前人“处于同一境界”,为前人“设身处地”,避免用“后见之明”来评判前人往事。但是,“同情”并非“同意”,“了解”也不意味着“认可”;史家应在当事人的立场和研究者的身份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李剑鸣教授提及英国学者J. C. D. 克拉克的《托马斯·潘恩》一书,简要介绍其内容和方法,以展示语境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李剑鸣教授还用美国制宪时期的一条史料为例,以说明语境对于史料考辩的重要性。李剑鸣教授最后提出,理论和语境对于历史研究都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因而史家要对这方面的问题保持自觉意识;无论对于个体史家还是对于整个历史学科,方法论自觉都是其学术成熟和具备反思性的表现。
在问答环节,李剑鸣教授就“如何对待某些理论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跨学科研究”以及“如何选择和引用二手史料”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王维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