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周靖:怎样上好一堂课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1-10-02浏览次数:814

 

 

    929日下午14:00,历史学系“诚之课堂”导师讲座再次开讲。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我系师范生的兼职导师周靖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怎样上好一堂课》。此次讲座吸引了本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职中学教师等近两百人,在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举行。

 


 

 

 

一、讲座主题的缘起


讲座伊始,周靖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的一次观课评审的经历。在一次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大赛主题使周靖老师不断反思:究竟怎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她翻阅着特级教师们的课堂观察记录,发现有一些共性的不足,诸如:文科教学发散过度,不能聚焦核心概科教学难度过高,无法兼顾学生群体;实验学科过于强调理论,淡化了实验的操作流展课程忽略深度学习,影响了学科素养的落地;教师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少生成,教学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教师提问无坡度,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教学设计无新意,设计与课标未能有机打通,等等。


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有哪些?作为师大二附中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靖老师决定做一次关于“怎样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希望以此启发、帮助广大青年教师。

 

 

 

二、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在讲座中,周靖老师提出了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五大元素:知识信息的丰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过程方法的迁移性。

 

 

 

1.知识信息的丰富性


    以隋唐历史的教学为例,周靖老师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及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案例,介绍当时结合王家范老师所著的《大学中国史》有关论述的教学设计过程,向同学们阐释了何谓知识信息的丰富性——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能依据校情和学情,紧紧围绕单课的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或案例勾勒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相,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史事、史实和史是。

 

2.核心概念的聚焦性


    周靖老师指出,一堂课应该聚焦一个核心概念,而非洋洋洒洒地不断输出。要在纷繁复杂的史事中,确立一个能串连史事、提炼并抽象出史事本质特征的大概念,无论是对概念内涵的注解、抑或是概念外延的诠释,都力求聚焦且精准。


    以英国革命的教学为例,周靖老师结合人教版初中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第17《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华东师大版高中教材第四5《英国革命》,为同学们展示了如何用核心概念“革命”来串联一堂完整且有深度的课程。

 

3.教学结构的逻辑性


    周老师说,教科书有教科书的编写逻辑,学生有学生的认知逻辑,教师则需要在这两个逻辑中架好一座桥梁。因此,所谓教学结构的逻辑性,是指对教材的子目与子目、子目与单课、单课与单元之间进行内在逻辑关系的建构,以勾连教材的编写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从而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强化其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以明朝对外关系的教学为例,结合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7《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周老师介绍了某位教师以提问方式串联通贯中外历史的教学设计,并特别提出,一堂好课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有内在逻辑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需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关联性。

 

4.诠释论证的思辨性


    周老师还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可以包容质疑的声音,具备这样的批判性才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所谓诠释论证的思辨性,是指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思考和辨析的指导,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辩证、逆向、发散等多维态势,使师生在思维碰撞和交互争鸣中,延展学习的宽度、丰盈学习的厚度。对此,周靖老师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第2《古代两河流域》、华东师大版高中教材第一分1《古代两河流域》为案例,就其中“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性这个细节,结合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具体进行了讲解。

 

5.过程方法的迁移性


    周老师提出,好的教学要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具体而言,是指基于教学,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延伸并拓展,经由示范、模仿、迁移等路径,最终完成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衍生出新知识,拓展出新方法,即发展终身的学习力。


    周老师介绍了自己以“社会转型”分析为理论工具,引导学生学习西欧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等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学习理论工具,到尝试自己提出解释框架,很好实现了理论方法的迁移。

 

 

 

    三、结语


    最后,周老师总结道,一堂好课,就是应该具备“丰富、聚焦、逻辑、思辨、迁移”这五个特性。虽然可以不要求一堂课都做到五“性”,但起码应该做好一“性”,如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既遵循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规律。周老师以“教师自身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起点”这句话,勉励同学们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重视教材和课标研究。


    讲座尾声,周靖老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她向同学们强调:教无定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制定和实施适宜的课堂教学。

 

 


   周靖老师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有的继续请教,有的请老师签名留念;而“一堂好课"带来的思考,将会不断给予未来优秀历史教师们启迪和动力。

 

供稿: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