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年来,“四史”教育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为帮助历史师范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新编教材,讲好中国现当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29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8月29日上午9:00,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邀请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教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作《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当代史部分的教学案例详解讲座。本次讲座在线上举办,由黄爱梅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中学历史教师等数百人参加。
讲座伊始,李惠军老师针对历史师范生即将参加的各类教学比赛,从评委的第一印象出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名优秀参赛者的必备素质。一是形态和神态。参赛者在讲台上应该落落大方,不做低头族,声音抑扬顿挫,重视表情管理。二是课件。课件是讲稿的提纲。一份优秀的课件不仅要配图准确、讲解正确、逻辑明确,还要具备思想性,从而给听众一种振聋发聩式的文字视觉表现。
接着,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李惠军老师强调,就新教材的中国现当代史部分而言,九课中的每一课内容都极端庞大,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做出取舍,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在上课时,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围绕这个主轴,重点知识浓墨重彩,一般知识扫描速写,无关知识一笔带过,否则一定会神散且形散。同时,要注重每课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内容上相互关联,环节上首尾相顾,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第三,文本。李惠军老师要求师范生们必须养成文本规范的习惯,须符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文本中有关历史的关键概念必须全面、准确,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此外,李老师建议同学们在撰写文本时点到为止,言多必失。
讲座高潮部分,由李惠军老师结合教材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PPT,向同学们展示如何备好“精彩一课”。李老师重点强调了备课中的“大格局”与“小细节”。前者指的是将每节课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展现宏观叙事式的概况,而非局限于某一课的教材内容,如“三寸金莲”般小气。后者指的是在一般备课中体现个人特色、在常规教学中发挥教师特长。李老师在说课前,就将一张包含单元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时间轴的演示文稿投放在大屏幕上。李老师解释道,这就是告诉听众,自己是把一课置于一个单元的大背景下考虑的,体现出“大格局”。接着,李老师使用了一则特殊的史料:1919年《上海市华童公学校长泰纳致全体家长的一封信》,并卖了个关子,表示将在结尾揭露这则材料的意义。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后,李老师首先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何为“五四”。从“缘起和迸发”的角度出发,五四运动是一场以知识分子为先锋,人民群众广泛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从“群像与语境”入手,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还是社会运动;从中国人的“醒觉与转变”来看,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运动和社会运动,而且是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接上文,李老师用简单的两句话实现了子目间的过渡:“他们从五四走来!”、“他们向信仰走去!”“他们”指的是那些在五四运动中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老师说,初中时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已经学习的相当充分,因此,在讲授第二子目时,务必详略得当,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因为二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和组织条件,剩下的内容逻辑清晰即可。李老师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因为中国第一次有了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有了民主,让中国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但也因其是“开天辟地”的混沌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探索并不顺利,这也证实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成熟。在曲折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初期目标因过于宏大而难以实现,因此退而求其次,在二大中提出了《最低纲领》。但纲领只是理论,还需要实践来实现,因此中共三大就提出了践行的办法——国共合作。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和大会通过的三大政策和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就形成了。李老师说,国共合作达成了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达到高潮。于1926年发布的《国民革命歌》既是一则一手史料,更是活跃课堂的点睛之笔。接着,李老师以极快的速度回归教材内容,直至国民革命即将成功时的风云突变。“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的相关史实被李老师以一种凝重的语气烘托出恐怖的氛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这时候,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国民革命失败了,这种说法正确吗?李老师说,从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目标的角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北洋军阀,它的军事目标达到了;但是国民革命的目的却不止如此。革命打倒了军阀,却又来了一个“军阀”;革命根本没有触动帝国主义,且没有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所以,国民革命失败了。本课最后,李老师以提问收尾,设置悬念,“从血泊中顽强地站起来,中国革命之路到底在何方呢?且听下回分解!”屏幕前响起同学们的掌声,但李老师话锋一转,又回到最开始华童公学校长的那封信,解释道,华童公学正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前身。通过这则史料,李老师在教学中留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体现出独特的思考和个人魅力。
讲座尾声,李惠军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寄语未来教师们能够“举一反九”,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历史课堂中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黄爱梅老师在总结中说到,李老师澎湃的教学激情和深入的教材分析不仅有助于同学们之后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更是值得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