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十点,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冯契智慧讲坛,在人文楼3102室作了题为“胡塞尔的先验性与超验性——兼论transzendental和transzendent的汉译”学术讲座。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应奇教授主持,来自哲学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的师生们聆听了本场讲座。
韩水法教授首先介绍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宗旨、现象学工作的基本特征。然后,他从三个方面进入本次讲座的主题。
第一个方面是“超验性”。韩水法教授指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为自己的理论造成了严重的困境,这正是超验性所表述的内容,所以,它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接着,韩水法教授从超验性的形成、还原与现象学的双向回路来阐述他关于胡塞尔先验性的思考。首先,超验性如何形成?韩水法教授认为,德语中的transzendent一词最早即作为哲学词汇从拉丁文引入。超验性在胡塞尔哲学与在康德哲学中由于哲学宗旨和方法的差异而有颇为不同的意义。胡塞尔强调区分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通过悬搁而还原到绝对主体性和纯粹意识。在这种情形下,当现象学要实现其为自然科学提供真理和基础的目标时,超验性就作为基本的哲学问题浮现而出。在自然态度之下,经验的意识直接与自然世界混同一体而无超验的需要。
另外,绝对且纯粹的主体性也意味着无人称的主体,因为现象学还原同样排除了经验的个人包括其经验的心理现象等因素,从而超验性又包括了主体间性的维度:无人称绝对主体同个别的主体之间以及诸个别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理论难题。
韩水法教授向大家揭示了现象学还原造就的双向回路:由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转变,还原到绝对的主体性;从绝对主体性超越到外在的自然世界。韩教授认为,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的观念或旨在处理这一问题。但是,胡塞尔最终没能超出意识的内在性而真正返回到自然世界。绝对主体性以对外在物的构造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超验性。
在这个双向回路中,胡塞尔向读者呈现出四重视域,即分别以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看待外在世界和纯粹意识。在这四重视域之中,超验性在以现象学态度看待外在世界的视域获中得了自己的意义。韩教授给出了自己对胡塞尔超验性的概括:所谓超验性,就是指以绝对意识的真理或本质,来指称或看待外在的经验认识以及自然物这样一种意识活动的性质。
第二个方面是先验性。韩教授接着又为大家梳理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先验性的意义。他谈到,胡塞尔保留了康德哲学中两个基本的对峙:先验的与经验的对举,超验的与内在的对举。韩教授认为,胡塞尔缺乏康德那样的理论体系,诸如先天形式、功能和活动等的内在一致性,这对人们理解胡塞尔的观念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韩教授从原范畴、主体性、先天性、体系、认识论、构成性和学说史等六个方面为大家呈现了先验性的丰富内涵,并强调,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专注于描述绝对主体性的意识活动,始终是内在的。
第三个方面论述失据的“超越论的”。韩水法教授就transzendental的汉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与倪梁康教授、王庆节教授的不同观点。他从译名来源、概念源流以及理论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为何以为将transzendental 译为“超越论的”,是没有根据的。
在译名来源方面,韩教授表示,现代日本学者所用的汉语术语已经不像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时那样对我们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汉语在日本学术著作中的应用已经大为衰微,因此,日译“超越论的”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根据;在术语源流和理论特征方面,韩教授认为,通过分析单个汉字的词义来推断“先验的”译名的不适当,也是没有理由的。韩教授分析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的意义,并援引了瑞士学者耿宁的观点,据以指出,无论康德还是胡塞尔,“先验的”内在的、构成的特征都十分明显,藉此再次强调“超越论的”译法的失据。
讲座最后,韩水法教授和在场师生就科学与哲学方法之关系、康德与胡塞尔工作之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 |万思哲
云天遥
图 |陈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