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青年学术沙龙|探索一种可能——试比较迈蒙尼德与朱熹的自然观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9-11-14浏览次数:204

 探索一种可能——试比较迈蒙尼德与朱熹的自然观

哲学青年学术沙龙(1023日)

 

20191023日(周三)13:0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报编辑部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缨副教授,主持人是哲学系王寅丽副教授。出席此次报告的有杜克昆山大学政治科学系Lincoln Rathnam博士,哲学系蔡林波副教授、宋锡同副教授,以及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探索一种可能——试比较迈蒙尼德与朱熹的自然观”。张缨老师首先指出这里的自然观既指大自然,也指事物的本性。在介绍了朱熹和迈蒙尼德的相似之处后,张老师又介绍了两位思想巨擘的主要著作,并表明本次报告对迈蒙尼德思想的分析主要基于《迷途指津》。

在报告的前半段,张老师通过对《迷途指津》文本的分析解释了迈蒙尼德关于开端论(ma‘aseh bereshith)等于自然科学的说法;在报告的后半段,张老师通过分析朱熹对《周易》、《中庸》及《太极图说》的理解,考察了朱熹对诸如“性”、“数”、“理”、“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理解。张老师总结道,迈蒙尼德和朱熹都对传统经典采用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解释,但二者仍有差异,迈蒙尼德认为人的最高完善是理智上的完善,而朱熹则认为是德性上的完善。此次报告试图借助朱熹的思想理解迈蒙尼德,一方面让熟悉朱熹的国内学者更容易理解迈蒙尼德,另一方面让熟悉迈蒙尼德的国外学者更容易理解朱熹。

报告结束后,Lincoln Rathnam老师对张老师的报告做了评论,他指出张老师的研究很有创新性且论证细致,并提出朱熹的自然主义倾向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是否创新、是否激进,在中国传统里,获得自然知识是不是成圣的必要条件。张老师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宋老师、蔡老师、王老师与张老师就朱熹对《周易》的阐释、道教与犹太教的相似性、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观点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受益良多。

 

图文:邱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