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齐物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两岸《庄子》哲学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9-09-30浏览次数:687

 《齐物论》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两岸《庄子》哲学工作坊

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 

 

2019831日至91日上午,“《齐物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两岸《庄子》哲学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5303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思想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和台湾中山大学赖锡三教授为本次会议的召集人。

831日上午举行了会议开幕式,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副系主任代表哲学系主持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和台湾中山大学赖锡三教授分别开幕致辞。郑开教授指出,《庄子》哲学的研究能够为当下的中国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和方向,希望道家哲学的研究能够继续沿着会通中西、打破古今的道路前进。赖锡三教授指出,《齐物论》是中国哲学中最有难度的文本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潜力,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在本次会议中得到充分的交流。

开幕式后进行了第一场会议,共有三位报告人,由台湾大学林明照教授主持。

台湾东吴大学/“中央研究院”方万全教授作了题为《论庄子的“莫若以明”》的报告,认为郭象与成玄英对庄子“无是无非”的论证理据有所欠缺,而借助于亚理斯多德(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知觉的讨论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庄子哲学。

中山大学张永义教授发言的主题是《真宰成心:基于庄学史的考察》,他分析了《庄子》历代注家对“真宰”和“成心”的四种态度:真宰无、成心真;真宰无,成心妄;真宰有,成心真;真宰有,成心妄。

台湾阳明大学郑凯元教授以《自我即转化:一个神经科学哲学的进路》为报告题目,认为庄子哲学中的“转化”概念可以在Northoff为意识的神经科学基础所提出的时空结构里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刘沧龙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短暂的休息后进行了第二场会议,共有三位报告人,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姜妮伶老师主持。

芝加哥大学任博克Brook A. Ziporyn)教授发表《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以是非之相待即其不相待概念为中心的齐物论整解》,认为《齐物论》是针对《逍遥游》提出“有待”问题而来,作为事物最根本“内在”本质的“有外”意味着事事物物皆无所待。

台湾中山大学赖锡三教授的报告以《<齐物论>如何游于是非物论之无穷》为题,主张《齐物论》中体察参赞多元差异的“物化”存有论与尊重纳受多元差异的“物论”观点是建立在同一种洞见上的两头发用。

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讨论了《<齐物论>与是非问题》,认为反思作为《庄子》“物论”核心的是非问题,在价值多元论与相对主义交织的现代语境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山西大学王玉彬副教授、北京大学郑开教授、中山大学张永义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下午举行了第三场会议,共有五位报告人,由台湾师范大学刘沧龙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以《万物齐同与吹万不同: <齐物论>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报告主题,在分析《齐物论》思想来源的基础上,认为以往的研究重视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但是《齐物论》强调统一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多样性。

复旦大学丁耘教授作了题为《吊诡的太一论——<齐物论>的谢林式解读》的报告,认为“一”或者“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问题,借鉴谢林哲学而来的“太一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

台湾大学林明照教授作了题为《<齐物论> “道通为一析论》的报告,通过比较《齐物论》中有关“一”的论述来呈现“‘齐’物”或“齐‘物论’”的意旨。

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作了题为《时、间与道通为一”—— <齐物论>义旨发挥》的报告,认为“道”是一个基底化的均质,分析了对象、对象化、语言、差异与延绵等问题,并引申到对时间观的讨论。

台湾中兴大学萧振声副教授作了题为《也谈<齐物论>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的报告,认为冯耀明先生提出的“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的断句与通行的“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的断句皆有成立之理。台湾“中央研究院”钟振宇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何乏笔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芝加哥大学任博克(Brook A. Ziporyn)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短暂的休息后进行了第四场会议,共有四位报告人,由复旦大学丁耘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郑开教授作了题为《独化与物化:基于<齐物论>篇末两段文本的分析》的报告,认为“罔两问景”“庄周梦蝶”两则篇末寓言包含了深刻的编辑意图,分别体现了《齐物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两种思想逻辑——独化与物化。

台湾师范大学刘沧龙教授作了题为《不齐之齐心物辨证”——从牟宗三的<庄子>诠释谈起》的报告,检视牟宗三以主体的超越与精神的辨证来说说明庄子思想中从“成心”到“道心”的转化,并关注心/物、心/身、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山西大学王玉彬副教授作了题为《天钧天倪”—— 庄子天道观之两维及其辨证》的报告,认为庄子哲学以“天人关系”为基源问题,扬天抑人、以天提人,营造出了“多元性共在”的存在图景。

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作了题为《自我的开放与他者的接纳——以<齐物论>“尧问于舜章为中心的诠释》的报告,认为齐物之境的先决条件是拒斥仁义-道德与政治权力媾和一体,而尧舜作为儒家式仁义-政治圣人,是齐物之境的反面。台湾东吴大学/“中央研究院”方万全教授、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毛凤祥老师、台湾阳明大学郑凯元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91日上午举行了第五场会议,共有三位报告人,由台湾东吴大学/“中央研究院”方万全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作了题为《庄子观梦:物我与生死》的报告,认为庄子通过“梦变胡蝶”和“梦会髑髅”而质疑主体的意义,开启了对死亡的想象,并创造了一种说梦的特别方式。

台湾“中央研究院”何乏笔教授和芝加哥大学任博克Brook A. Ziporyn)教授以别出心裁的方式的方式表演了《觉行吊诡——试论<庄子>的思想范式》的“吊诡剧”,通过对话的方式,聚焦于吊诡与反讽之间的关系,并着意展现反讽式的和谐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的发言以《梦S觉,廖天一:<齐物论新编>释》为题,围绕一梦一觉的多层展开和万物如何与我为一的种种解答,从《齐物论》终结处着手对其做了“新编”。台湾大学林明照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张榕坤老师、台湾中山大学赖锡三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短暂的休息后进行了第六场会议,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后一场,共有三位报告人,由台湾阳明大学郑凯元教授主持。

台湾“中央研究院”钟振宇研究员作了题为《章太炎的“齐物哲学”与“近代的超克”》的报告,认为章太炎的“齐物哲学”是一种权力批判,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吊诡式否定,树立了一种终极道体作为超越国家的基准。

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作了题为《“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齐物论><秋水>》的报告,认为《齐物论》中的“齐物”包含了泯除是非、承认万物多样平等的低层次的“齐物”和打破物之间的分界而回归整体的高层次“齐物”,而《秋水》只停留在前一个层次。

山东大学博士生毛凤祥老师作了题为《庄子“齐物论”属读再辨正》的报告,认为“齐物-齐论”是“齐物论”最为恰当的属读,“齐物”和“齐论”都有充分的本文依据并有着必然的思想关联。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台湾中兴大学萧振声副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

 

会议最后举行了圆桌讨论和闭幕式。在圆桌讨论中,各位老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谈及了自己研究的感想。闭幕式由台湾“中央研究院”钟振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持,台湾东吴大学/“中央研究院”方万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分别致辞,非常赞同逐篇研讨《庄子》文本的会议构想,并期待在台湾召开第三届《庄子》哲学工作坊。

 

 

(段重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