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周二)下午3:0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报编辑部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叶茹副教授,主持人是哲学系徐竹副教授。出席此次报告的有上海大学哲学系刘小涛副教授、戴益斌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黄远帆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王球副教授。此外,哲学系的葛四友教授、颜青山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讨论。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唯一论与高阶溃败”(Uniqueness And Higher-Order Defeat)。叶茹老师首先介绍了唯一论、高阶证据、高阶溃败的概念,并指出某些高阶溃败的例子构成了唯一论的反例。其次,她指出支持唯一论的随意性论证(argument from arbitrariness)的两个前提——规则的不偏不倚性(rule-impartiality)与高阶溃败是相互冲突的。最后,她基于理智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指出,应该坚持高阶溃败的原则,而规则的不偏不倚性则是错误的。
叶老师首先介绍了两种唯一论:个人的唯一论(intrapersonal uniqueness)和人际间的唯一论(interpersonal uniqueness)。人际间的唯一论指的是对同一个命题P拥有相同证据E的两个人来说,只有一个态度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高阶证据(higher-order evidence)指的是关于信念形成过程的证据,它与信念内容本身无关。高阶溃败是指由高阶证据带来的合理性溃败,即如果有高阶证据表明某人的信念形成过程存在问题,那么他就应该改变信念态度。
叶老师介绍说,随意性论证是支持人际间的唯一论的主要理由。该论证有两个前提:一是一旦知道自己处在一种两可状态中(permissive situation),你可以通过随意的方式选择相信某种信念。二是当你知道只能以一种任意的方式相信P时,你就不能理性的相信P。前提二预设了高阶溃败。而规则的不偏不倚性是指,如果对于同一个命题P,A、B两人拥有相同证据,那么对A来说是好的规则,对B也同样适用。前提一预设了规则不偏不倚。麻烦的是,高阶溃败和规则不偏不倚相互冲突。
叶老师指出,高阶溃败并不符合支持规则不偏不倚性的三种解释,但基于理智责任的考虑,高阶溃败仍然是一个好的认知规则。由于存在信息获取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别,即使两个人拥有相同的证据,也可能出现一个人应该相信P,而另一个人应该悬置P的情况。因此,规则的不偏不倚性应该被放弃,这样高阶溃败的原则就对唯一论立场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报告结束后,刘小涛老师、戴益斌老师和黄远帆老师作了评论和提问,叶茹老师作了一一回应。葛四友老师、颜青山老师和徐竹老师等也参与了相关问题讨论,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受益良多。
图文:邱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