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青年学术沙龙|“敬重”与“四端”——康德与孟子道德情感论比较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9-05-05浏览次数:455

2019417日(周三)下午3:15,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沙龙暨冯契学术陈列室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吴龙灿教授,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出席此次报告的有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郭美华副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锦枝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邓刚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卢盈华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乔见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敬重’与‘四端’——康德与孟子道德情感论比较。报告人吴龙灿老师分析了“敬重”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位置和作用,将其与孟子的“四端”学说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和异同之处,并对“乐”这一肯定的道德情感做出了独特的分析。

吴教授首先介绍了康德与中国哲学的渊源,认为他是联结中西文化的桥梁(尼采说:“康德是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并指出由于学界对道德情感问题争议较多,希望借助康德与孟子的比较,看清中国哲学中道德情感是怎样的。

紧接着吴教授分析到,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康德唯一认可的道德情感,它起到提供道德动力、排除自私和平伏自负的作用。在康德的道德体系中纯粹实践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法则(是道德立法的对象)、道德情感(提供道德动力),三者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了理性、法则、情感三位一体的局面。而在孟子那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端”)是不能分开的,“四端”之情是一种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的萌芽,也是人成为圣贤的道德动力。“四端”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吴教授认为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除此之外,“乐”作为一种肯定的道德情感,补充了“四端”这四种否定人欲之私的道德情感,具有肯定道德自我、追求“孔颜之乐”的激励作用。

最后,吴教授总结认为,孟子和康德的道德情感设定,无论是“四端”还是“敬重”,都具有内涵丰富而形式简约的“以一御万”特征。“四端”和“乐”这五种道德情感互相含摄、贯通,总体或单独对应“敬重”这种道德情感。但康德的“敬重”一旦完成排除道德法则立法之障碍的使命之后便功成身退,而孟子的四端同时又是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和道德法则,是三者兼摄的统一体。同时,孟子在肯定方面单独设立的道德情感“乐”也有重大意义,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激励着世世代代中国人以成就道德人生事业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吴教授报告结束后,各位老师、同学发表评论,提出问题。涉及的论题包括:敬重与四端的“普遍性”是否有所不同;情感深入道德法则的确立时,道德法则是否会产生矛盾;四端中的“智”是什么样的情感;除了“乐”这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加上“畏”等道德情感;“乐”的不同类型;做好事而感到快乐意义上的“乐”是否会瓦解道德性;可以归为道德情感的“乐”是否与“畏”紧密相联;等等。

 

 

图文:邱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