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周五)下午3:3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陈列馆(前人文沙龙)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博士后研究员李金彩,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容南副教授。出席此次报告的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主斌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葛四友教授、张容南副教授、朱晶副教授、徐竹副教授、郁锋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基于跨文化视角的专名指称实证研究”。报告人李金彩博士聚焦专名指称问题,根据Kripke的“哥德尔指称案例”设计了两套实验以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指称性直觉系统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指出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认知视角选择策略引起的。
李金彩博士首先介绍两种指称理论:描述语理论(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这两种理论在面对Kripke的“哥德尔指称案例”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已有经验研究表明美国人和中国人选择历史因果理论的不同比例,日本人的选择和中国人比较接近,在指称理论的直觉选择上存在很强的跨文化差异。
为探究这种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李博士设计了实验对中、美成人与儿童的专名指称性直觉进行探查。实验结果显示,在确定专有名词的指称时,两个年龄段的美国人都倾向于历史因果理论,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摹状词理论,指称性直觉之跨文化模式在七岁时业已形成,学校的正规教育以及社交经历与该种差异的形成并无关系。由此,李博士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探究认知视角对指称直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美国被试强调事实信息。在规定认知视角时,中、美被试能按既定的认知视角回答问题;在未规定认知视角时,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他人视角回答问题。
最后,李博士指出,不同的认知视角导致了西方人和东方人对指称的不同直觉判断模式:中国人倾向从他人视角思考因而更多选择摹状词理论,美国人倾向坚持自己的观点因而更多选择历史因果理论。此前观察到的指称性直觉的跨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不同的认知视角选择策略。
在李博士报告结束后,朱晶副教授就测试题目翻译、样本代表性、数据分析软件等问题发表了提问,葛四友教授提出对专名的熟悉程度是否会影响指称理论的选择,郁锋副教授、徐竹副教授、李主斌副教授就被试年龄选择、该实验结果涉及的知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沙龙在老师们的精彩讨论中顺利结束。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