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周二)下午3:3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陈列馆(前人文沙龙)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华平教授,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徐竹副教授。出席此次报告的有上海大学哲学系刘小涛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王球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葛四友教授、颜青山教授、王韬洋副教授、郁锋副教授、何静副教授,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惠春寿研究员,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双系统理论与道德判断”。报告人王华平教授主要以认知科学中的双系统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分析人脑中存在的两套不同任务系统,解释了道德判断与行为驱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支持了外在主义的正确性,否定了动机内在主义和休谟的动机理论。
王华平教授首先通过分析日常现象,指出道德判断和动机之间存在着关联,进而引出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此问题上的争论。动机内在主义认为道德判断和行为动机之间有必然联系,而外在主义者否认这一点。王教授指出,动机内在主义虽然符合我们的部分直觉,但它加上休谟的动机理论就会推出非认知主义。此时,认知主义者就会拒绝动机内在主义或者休谟的动机理论。如若选择外在主义,它同样需要解释我们广泛的直觉,即我们认为道德判断和动机有联系的。
紧接着,王教授指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都要受经验的影响,因而可以通过双系统理论进行分析。系统1所涉及的机制是由与动机和情感唤起有关的回路来实现的。系统2所涉及的机制是领域通用的,涉及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由系统1产生的道德判断,动机和判断通常是一致的;而系统2产生的道德判断,动机和判断可能不匹配,它们无法自己产生动力,只有把自己投入系统1才会产生动力。按照这种解释,内在主义是错的,休谟的动机理论和外在主义是对的。但王教授认为两个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系统2可以使用与动机和情感唤起有关的回路。他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当面临道德冲突时,我们运用了系统2进行道德判断并以此驱动行为。
最后,王教授通过分析“未来道德判断”表明,关于未来某种行为的道德判断可能产生于系统1,但在将来行动时,驱动该行为的道德判断是系统2通过工作记忆再产生的。王教授认为这表明了系统2有时能产生驱动力,有时没有。道德深思(系统2)可以产生动机性的道德判断,并且其产生的动机有时会战胜系统1的道德判断产生的动机。王教授的结论是,外部主义是对的,内在主义和休谟的动机理论是错的。
在王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刘小涛副教授、郁锋副教授、何静副教授依次对王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提问,葛四友教授、颜青山教授、徐竹副教授、惠春寿研究员及部分学生也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沙龙在老师们的精彩讨论中顺利结束。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受益良多。
文:邱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