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周三下午,校文化项目——哲学阅读季之哲学原著经典导读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涵芬楼阅读体验中心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老师,由陆凯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品读马克思经典文本——《论犹太人问题》。活动由哲学系学生联合会学术部副部长李文煜主持,哲学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陆凯华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背景。随之,陆凯华老师提问道:“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并指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理清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这一文本思路的核心。围绕这一问题,陆凯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第一,陆凯华老师指出,《论犹太人问题》是自由主义必须回应的核心文本之一。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公民权和人权进行了区分。马克思认为,公民权属于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的范畴,人权属于市民社会的范畴,是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从事任何不损害他人的事情的权利。而宗教信仰自由是属于公民权利的范畴,是普遍人权的一种,因此犹太人政治解放的实现,绝不是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相反,只有在政治解放已经实现的国家中,公民才能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第二,《论犹太人问题》是研究青年马克思思想进程的重要文本,体现出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在《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与财产对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更为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扬弃宗教,实现人类解放。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一方面以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实现对鲍威尔宗教批判思想的超越,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同时以宗教批判的方式展开政治批判:借由黑格尔法哲学,青年马克思在《论犹》中给出了一个迥异于黑格尔版本的现代国家,即“抽象的”现代国家(“完成了的”基督教国家),并将其内在的复杂性在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比对关系中加以呈现。这在总体上标明了青年马克思是如何从宗教批判走向具体的政治批判,进而如何现实市民社会中找到犹太人问题的解决途径的。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说,《论犹太人问题》也清晰的显示了马克思是如何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历程。
第三,《论犹太人问题》是回应马克思“反犹主义”是否成立这一问题的文本依据。陆凯华老师认为,与其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是反犹主义,不如说马克思是在反对犹太人与金钱的关系,或者说是反对作为金钱拜物教的现代市民社会成员。马克思在考察市民社会时发现实际需要、自私自利是犹太教的世俗基础, 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经商牟利, 金钱是犹太人世俗的神。由此,马克思得出犹太人的解放是从现实社会的经商牟利和金钱崇拜中解放出来,需要消除的是经商牟利的这一经验本质,无须放弃犹太教即可获得政治解放。
本次原著导读活动学术气氛浓厚,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陆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详细的解答,活动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徐二林
图|李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