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周五下午3:15,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如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陈列馆(前人文沙龙)举行。此次沙龙的报告人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孙骞谦博士,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锋副教授,评议人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徐竹副教授、何静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王球副教授。出席此次沙龙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葛四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主斌副教授以及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此次沙龙的主题是“注意与知觉视角性特征”。报告人孙骞谦博士主要从知觉视角性特征入手,探讨了表征主义传统及既有的表征主义方案,分析了知觉与注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注意的建构性进路。
孙骞谦博士首先以“倾斜的硬币、远近不同的两棵树和光照下的白纸”这三个案例引入知觉性特征的要点,介绍了三个视角性论题(最小化论题、弱论题和强论题)、知觉表征主义的基本要点和表征内容的三个确立条件(现象适当性、相应准确性条件、独特认知角色)。
紧接着,孙博士讨论了投影进路中Schellenberg的方案,分析了投影进路的核心要点,指出投影进路会面临三个现象性后果(现象的扁平化和浮动性、现象具有易逝性并需要“努力以维持”、无法解释纸张旋转等动态变化现象)和两个理论疑难(挑战了双侧面要求且局限于静态刻画)。随后,孙博士又介绍了视觉角度进路中的皮科克场景式内容和视觉夹角进路,并认为视觉夹角进路局限于最小化论题,放弃了弱论题和强论题,挑战了多数人直觉。投影进路成为对于弱论题和强论题的唯一实质性解释方案。
最后,孙博士分析了知觉场景的内容以及注意的对象依赖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注意的建构性进路,并阐述了该进路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投影进路面临的三个现象性后果的解释。
在孙博士报告结束后,我系的徐竹副教授、何静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王球副教授先后对孙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提问,我系的郁锋副教授也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将此次讲座的讨论引向高潮。沙龙在老师们的精彩讨论中顺利结束。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受益良多。
图文:邱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