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徐竹老师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11-19浏览次数:370

徐竹老师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0181114日星期三晚上六点,哲学系学生会举办的哲学原著经典导读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哲学系2102如期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竹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为同学们简要梳理了波普尔的代表性著作《猜想与反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相关内容。

徐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波普尔的生平,接下来重点讲解了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他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建树,基本上是围绕科学划界问题展开的。当时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义。经过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波普尔看到已经被大量经验确证的牛顿理论被后来的物理学理论证伪,从而指出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标准不在于被经验确证,而在于被经验证伪;因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而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普遍性的理论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所以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上,波普尔主张可证伪性是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由此出发,波普尔认为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是典型的科学理论。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增加大量特设性假设而解释任何人类的行为,无法被证伪,而后者能够被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得到的事实证伪。

在此基础上,徐老师为同学们总结了证伪主义的方法论:科学理论的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任何理论都不难找到确证的证据,但从不可能完全得到证实;不可证伪不是一个理论的长处,恰恰是它非科学的特征;为理论增加特设性假设,使理论逃避反驳,使原来可证伪的理论变得不可证伪了,这是降低理论的科学价值的方式。因此在波普尔看来,所有的理论都只是假说,它们只是暂时没有被证伪而已,但因为具有可证伪性,因此终将被证伪;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不是寻找证据确证理论,而是不断地寻找证据证伪旧理论、构建新理论。

本次原著导读活动学术气氛浓厚,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徐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读书会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杨广明

图:李文煜

 李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