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爱智者系列讲座|张泽洪教授论“唐代长安佛道关系”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10-30浏览次数:156

张泽洪教授论“唐代长安佛道关系”

20181026日下午, “爱智者系列讲座”2018年第5讲如期在华师大哲学系21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泽洪先生作了题为“唐代长安佛道关系研究”的报告。讲座由哲学系宗教学教研室主任蔡林波副教授主持,宋锡同副教授、朱晶副教授和赵东明老师和研究生们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张教授阐述了自己研究的结论。他认为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时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和道教的活动中心。可以说,唐代长安佛教、道教的繁荣反映了宗教从山林走向城市,从民间走进上层;体现出宗教干预政治、履行职能的趋势。佛教和道教,已经成为唐帝国运行和维持秩序的重要部分。

张教授立足众多文献史料,援引大量史书中的记载和流传于世的诗词歌赋,从两个方面佐证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佛道两教的发展可以从当时佛寺和道观的修建营造情况、僧人道士的数量、与皇室和文人的交往等来反映。教授先后列举了古代文本中众多关于寺庙和道观格局的记录,认为无不是在称赞当时两教修习场所格局之宏伟、气象之庞大;采纳了文本中称大庄严寺“天下伽蓝之盛”、“一佛堂就可与外州佛寺匹敌”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来说明两教的胜况可窥见一斑;他还特别详述了长安范围内供女道士修行的道观以及数位作为道士修行的皇室公主,以此来表明唐代道教修道风气在整个上层社会的风靡。张教授不仅考察了史书上的记载,而且还从大量唐代的诗歌中找到了两教辉煌的依据,比如说《全唐诗》收录有涉道诗2700首、著名诗人温庭筠留下《题西明寺深院》这一类关于佛寺道观的诗歌、有名的僧人和道士如司马承帧与李荣数次受皇帝征召,并且与“初唐四杰”、陈子昂、李白等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交往密切,留下唱和相酬的佳句名诗。这些无不表明唐代长安的佛道两教发展欣欣向荣、声势浩大。

另一方面,张教授认为佛道两教的关系可以通过当时频繁的传法弘道活动来了解。他坚持“三教虽异、善归一揆”的基本立场,从文献史料中发掘大量实例支持这一观点。张教授集中探讨了《唐会要》、《三教论衡》、《大唐新语》等多部史书中关于唐代“三教讲论”的事例,从大量的史实中还原了佛道两教的发展图景——那就是僧人、道士、儒生相互问辩诘难、探讨义理。张教授认为,由唐代皇室制定下的这种辩经形式对于三教的发展很有帮助:一来在辩论中可以相互启发、融会贯通;二来各教代表为取得辩论胜利自然会研究三教理论,从而提高理论水平;三来民间效法这种辩论和讲经的模式,可以使有水平的高僧和道士在民众间进行通俗性讲演,使得理论在民间快速传播。这些都使得佛道两教在整个社会下快速而和谐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安定良好的氛围。当然,张教授也指出,为了发展讲论,不仅需要公平规则的制定,也需要对于僧人和道士的理论素养进行考核,而这也反过来促进理论水平的增长,有益于佛道两教的长远发展。

张教授独树一帜的演讲开阔了在场师生的眼界,激发了众人的思考。有的同学针对公主入道、女道观遍地的历史现象提出疑问;有的同学想深入了解三教论衡关于内部教派理论以及外部社会秩序的具体影响;还有的同学和老师则从道教科仪、道教医学以及道教经济的背景着手,询问佛道两教与这些领域的关联。张教授对此一一作出解答,并且建议众人立足史料、了解背景、重视实证、慎下断言。

最后,主持人蔡林波副教授代表到场师生向张教授致谢,感谢他为全场师生带来精彩绝伦的讲座报告,讲座在众人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余涛、谢晨云

图/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