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下午1:00——5:00,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沙龙,我系举办了校庆学术系列报告暨哲学系青年学术沙龙讲座。沙龙由哲学系的王韬洋副教授主持,葛四友教授和张容南副教授先后进行报告。出席此次报告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陈乔见副教授、朱晶副教授、郁锋博士、陆凯华博士,政治系的朱佳峰副教授、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的马华灵研究员、惠春寿研究员,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第一场讲座由葛四友教授以“论日常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为主题进行报告。葛四友教授从考察日常意义的自由概念入手来理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思路。葛教授首先从在日常意义上会不会有人这么以随心所欲使用自有的概念这个问题出发,梳理了不能随心所欲与日常意义的不自由之间的3种关系:(1)如果是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不道德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自由的语言来评价;(2)如果是规则让人不能随心所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自由的语言来说人的自由受到了调节或限制;(3)如果人在一种不合理的制度下不能随心所欲,受到系统的剥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人的自由受到剥夺。以上辨析让我们明确地意识到,日常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一般隐含了正义的制度或规则,由此形成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基本空间。
然后葛四友教授从自由的这种日常意义出发,借鉴帕菲特的自由理论来解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可以相容。人们认为决定论因为排除了可供取舍项因而否定了自由。然而根据帕菲特的理论,在一个全知的世界中,人们就不同的客观价值达成了共识,并为其划定了优先次序。当人们面临选择时实际不存在可供取舍项,但却享有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在这一意义上,决定论与自由是相容的。
之后葛四友教授与在座的各位老师进行就自由概念的界定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同学们从中受益颇多。
第二场讲座由张容南副教授以“性别自主、关怀的义务与社会正义”为主题进行报告。张容南副教授以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一些中国城市妇女离开了工作岗位选择回归家庭为引子来考察女性认同的历史,说明这些妇女的选择受到了限制性的社会结构和新兴意识形态的影响。
张容南副教授首先借鉴了女性主义者对关系自主概念的阐发,强调女性自主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介绍了个别保守的新儒家关于中国现代女性角色的观点:妻子、女儿、妈妈是女性的本质主义的设定,张容南副教授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提出了对儒家伦理的一种新阐释,这种阐释避开了传统的美德论证而着重于社会正义的论证,强调性别自主可以作为社会和谐与整体福祉的派生性价值而得到肯定。张容南副教授辨析了关系性的女性主义者和儒家知识分子对关系性自我的不同理解,得出以下结论:重视关系价值的儒家知识分子和女性主义者都将同意,创造关怀社会的目标与追求社会正义和性别自主这些价值观念应该得到协同实现的。
最后,本次讲座在老师们就对女性主义的认识进行热烈地讨论中结束。参与讲座的同学不仅从老师们的报告中收获了关于自由概念和性别自主的知识,还从老师们对某一论点进行哲学讨论的氛围中获益良多。
图文: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