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遍’与‘通:汉代老学与庄学一瞥”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09-29浏览次数:196

2018920日(星期四)下午30050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次青年学术沙龙,本次活动在闵行校区冯契学术陈列馆(前人文沙龙)举行,报告人是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李若晖教授。出席此次沙龙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葛四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副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通:汉代老学与庄学一瞥”。李若晖教授从《老子》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河上公注“道通行天地”,“通”原当作“遍”,而传世本改“遍”为“通”,这一异文来探讨汉代思想史中庄学对于老学之替换,以及汉代知类之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型。河上公注之原本以“遍”释“周”,乃是基于老子哲学的“道遍万物”之论“道遍万物”并未取消万物之差异,而恰恰是将差异本身归之于道。在老子哲学中,差异和物类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而传世本改“遍”为“通”,乃是基于庄子哲学的“道通为一”之论,倾向于取消差异与物类的哲学意义。

在河上公注中“道遍行天地”被改为“道通行天地”,“遍”所对应的是老子的“道遍万物”,“通”所对应的则是庄子的“道通为一”。“通”对于“遍”的替换实质上是汉代思想史中庄子的“道通为一”取代了老子的“道遍万物”。这进一步取消人与物的类之区分的,则是袒裸。《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 在执礼之士看来,说裸裎同于禽兽,乃是至为严厉的批评。但在这些放达之士看来,却毋宁视之为赞赏——他们本就是要以此来混一物我,通过取消物类的差异来取消物类本身,由无物类来实现“万物齐一”,从而得以复归自然,“几于道”。最后,若晖教授得出总结河上公注之“道遍行天地”改为“道通行天地”,虽仅一字之异,却内蕴汉代思想史老庄升降及相应思维模式的变异。

若晖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乔见老师点评道此次报告内容新颖有趣,若晖教授对老庄物类差别的理解非常具有启发性。报告的最后阶段,同学们积极提问互动,四友老师也参与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同学们受益匪浅。

(王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