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从西方哲学到东方智慧: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迎来“全球化与大学教育”多元对话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08-28浏览次数:28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盛夏时节,穿越百余年的沧桑,拥有两个甲子之历史的全球学术盛宴——世界哲学大会在历经几代中国学人的不懈努力之后,首次在中国北京召开。大会刚刚闭幕,部分不同国籍的知名哲学家一行于822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人文学院楼)”参加了主题为 “学以成人:全球化与大学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午两点参访团到达刚刚落成的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在陈列室门前,一位来自挪威的精神矍铄的长者感慨道:“我曾经在上个世纪的一九九一年与冯契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如今能参观他的学术陈列室很是有幸”。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Gunnar Skirbekk教授,捷克科学院哲学所/全球研究中心(Centre of Global Studie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Marek Hrubec教授,丹麦教育学院(Danish School of EducationAsger Sørensen教授,以色列巴依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Hanoch Ben-Pazi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应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方林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助理、助理教授郁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吴晓番副教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喆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和来自哲学系不同专业的本硕博同学们参加了此次讨论会。

专家们首先参观了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哲学系李欣颖、余涛、姚远、谢晨云、郑鹤杨、王灿等同学进行英文讲解,和与会专家们一起,重温了冯契先生的一生和他所经历的那段上个世纪中华民族和世界格局的大变迁,深入了解了冯先生是如何毫无畏惧地担当起了历史使命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与世界哲学对话的任务的人生历程和冯先生集毕生之力所创建的智慧学说的理论体系。各国专家们都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并不时拍照留念,并在纪念册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衷心祝贺与殷切期盼。

与会专家们还观看了《智慧之境——哲学系系庆30周年宣传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童世骏教授不时穿插讲解,向与会专家了介绍了哲学系30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同仁们追求真理、探寻智慧的往事,欢声笑语不断。

随后,本次学术讨论的主持人刘梁剑教授从中国哲学语境中“学”和“成人”与英文中“Learn”及“Be Human”的差异谈起,与会专家们展开关于“全球化”和“大学教育”讨论。

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Gunnar Skirbekk教授谈论自己关于这一主题的看法:在全球沟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他认为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在中国哲学中很早就有“大同”的思想。他期待西方以及世界思想界与中国一起“行以致远”,期盼中国思想给世界哲学以更深刻的启发。

捷克科学院哲学所全球研究中心主任Marek Hrubec教授谈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细节问题如“对抗全球贫困”、“全球阶级固化”及“全球化与多样性的张力问题”。他和大家分享了捷克科学院扶助非洲刚果等地的贫困学生完成“通识教育”的故事。

丹麦教育学院的Asger Sørensen教授在研讨会上提到了“哲学的教育功能”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完善“市民精神”、“城邦共同体”等政治哲学议题,并对资本主义的短视问题进行批判,分析了“德法的高等教育传统”中对这一系列问题思考。他还特别指出在中国哲学滋养下,中国学者们具备了谦逊的品质与理论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的Hanoch Ben-Pazi教授则从犹太民族的古老智慧出发,回应“全球化与大学教育”这一主题,“全球化”使他更多地注意到了“多样性”问题和细小的差异,这可能导致结果差距很远。他还提到了“耶路撒冷”与“雅典”相遇、西方与东方的相遇,也从哲学史的角度讲述了“以色列思想史传统”。

童世骏教授、应奇教授、付长珍教授、教育学部王方林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锋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助理教授等也都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解释,讨论了从“中国思想”的视域下对于这些问题的改善方案。童世骏教授还回顾了华东师大哲学系与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研究中心之间跨越边境的交流对于金-冯学脉开展的推动作用,阐述了冯契哲学三个3(研究真善美、沟通中西马、连接往今来)及概括为三个“C”Creativity, Character, Community,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孟宪承教育理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积极意义。

胜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此次国际研讨会不知不觉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智慧之声绕梁不绝。

 

 

                                        (文/姚远,摄影/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