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哲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论坛之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411

6月10日13:00,哲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论坛之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顺利举行,论文汇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苏晓冰博士主持,程能的、卢山、张靖杰、关素华、雷达五位博士先后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程能的博士,作了题为“犬马论——从养父母与养犬马的比较看敬养之别”的报告。他深入剖析了养父母之“养”与养犬马之“养”的含义是不同的。养犬马的根据是工具性,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工具性也是赡养父母的根据,却无法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他进一步提到,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情感之爱也不能作为赡养父母的根据,文化人伦意义上的爱才是区别养父母与养犬马的重要标志。养父母与养犬马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体现出具有历史维度的养志。养志不仅意味着子一辈对父一辈的回报,也意味着繁衍与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卢山博士,报告了“孟子对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限制”一文。他首先提到,我们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形式逻辑推理与论证。其实不然,在孟子讨论人性问题时,他自觉地运用形式逻辑进行了类比推理与归谬反驳,他诉诸理性而非天启智慧或神秘的直觉,赋予了其学说极强的理性品格。同时,孟子洞见到形式逻辑并非万能,应该认识到它在经验领域的运用应该受到限制,而这与西方将形式逻辑不加区分地运用于一切领域的做法是极为不同的。综合来看,如上偏见是站不住脚的。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张靖杰博士,报告的题目是“形式如何生成意义——董仲舒阴阳五行说及其现代困厄”。他提到,研究阴阳五行理论绕不开汉代大儒董仲舒。他试图以“形式”这一概念作为工具重新审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通过将阴阳五行说定义为建基于天的形式系统,分析阴阳五行说的意义生成机制。以形式为媒介,阴阳五行说作为天道的衍生,与人的身体、性命乃至人事政治同构,通过同构勾连起的天道与人道,使得阴阳五行说对于人事具有范导的意义。可见,董子的阴阳五行理论具有一套完备而自洽的意义生成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基础则是由“形式”奠定的。然而,伴随着天的信仰在现代社会的丧失,阴阳五行说失去了其原有的“形式”效力,退居到中国人的文化与思维的隐幽之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关素华博士,作了题为“法先王之道:王安石政治哲学新探”的报告。她开宗明义地提到,法度思想在王安石改革变法中具有独特地位,它可谓是我们理解王安石及其思想的一把钥匙。王安石把政治失序的原因归结为“不知法度”,因而提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口号。他的法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先王之道、众建贤才、礼乐刑政,它不仅为其变法改革服务,同时也揭示出北宋的时代精神:重建秩序。重建秩序体现在政治层面为变法改革,体现在文化层面则为儒学复兴。王安石的法度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孔孟之道”和“孔荀之制”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儒道思想的融合:这种大融合正是王安石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与同时代的司马光、二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加立体地了解王安石的政治哲学及其理论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雷达博士,报告的题目是“朱熹‘易—道—神’模式探微”。他提到,朱熹在阐述心性情关系时常引述程颢“易—道—神”的思想,陈来先生将其称为“易—道—神”模式。历史地看,张载曾在宇宙论意义上讨论了“道”“神”“易”的三者关系,此可视为该模式的雏形。程颢正式提出“易—道—神”的思想,将三者的意义从宇宙引向人生,奠定了“易—道—神”模式的基本架构。朱熹进一步将“易”“道”“神”分别与“心”“性”“情”相对应,完成了“易—道—神”在人生论上的落实。同时,朱熹对“易”“道”“神”的关系予以详细界定,将三者视为一功能性整体,发展出“易—道—神”模式。该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理—气”“体—用”等模式,相对而言更为契合中国哲学的思维特质,亦为思考中国哲学视域内的其它问题提供了新的进路。

五位博士汇报完毕后,华东师范大学陈乔见副教授对他们的论文进行了点评。陈老师就各位博士的报告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点评到位、鞭辟入里。他指出,程能的的论文从敬养之别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入手,能够借用人类学等资源来讨论,颇具新意,其所要思考的实质问题是孝的终极根源到底是什么?卢山的论文讨论孟子对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限制,看得出他对形式逻辑有所用功,对孟子的理解也较到位。实际上,就孟子对性善的阐明或证成而言,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不是形式逻辑所能证成或证伪的,如人在面对孺子入井时的恻隐反映,只能诉诸体验;只有在把个人的心之体验过渡到普遍的性善时,此时逻辑才有可用武之地,这就是本文所详细讨论的类比推理。张靖杰的论文从形式如何生成意义的视域出发,讨论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很有新意,但对于“形式”概念仍可做进一步的说明,因为我们一般都把阴阳五行归属为质料性的气;或许把阴阳五行理解为“范畴”(张东荪所谓“思想底格式”)可能更好理解些。关素华的论文讨论王安石的“法度”思想,讲得比较清楚,作者认为王安石法先王之道即法先王之意,逻辑上讲,应该对何谓“先王之意”有进一步的阐明,节的标题也可进一步提炼,以收点睛之效。雷达的论文对宋儒尤其四朱子的“易—道—神”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个模式较之人所熟知的“理—气”模式在某些方面更有解释效力。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是,在此模式下朱子对“心”的定位到底为何。

(文/文杰,图/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