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9:20,哲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论坛第一场如期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子廓博士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绍勇博士,作了题为“论主体间交往理性的生成图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的发言。他认为,哈贝马斯通过主体性哲学的批判,转向主体间性的思维范式,并进一步剖析认识兴趣内生驱动的“理性共识”意涵,突破意识哲学的理性认知框架,构建互主体性的交往范式。在实践逻辑上从语言行为的交互一致、商谈伦理的解决方案、生活世界的意义追寻来建立主体间交往理性的理想图景。但他的主体间交往理性的构想,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社会交往相去甚远,并非是理性危机疗治和现代性救赎的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汪兵博士,报告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新释——基于黑格尔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他指出,“主奴辩证法”是以贯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意识辩证法”对其自我意识部分主奴关系的一种表达。马克思、科耶夫和泰勒等以“主奴辩证法”为思想坐标再出发,伊波利特、佩特里、张世英等认为主奴辩证法只是“例证”,这两种不同诠释策略显示出其哲学张力,他首先驳斥了对其“似是而非的哲学神话”的批评,其次表明了它对我们仍有阐释空间与阐释意义。《耶拿时期著作》中有所体现的“公开性”与“奥秘性”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释思路,基于这一阐释路径,不仅“主奴辩证法”自身的“奥秘”得以“公开”,“主奴辩证法”背后的“奥秘”即泰勒所谓“黑格尔是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也得以“公开”。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章含舟博士,作了题为“重审亲知原则”的报告。他指出,对当代分析美学而言,亲知原则是审美判断领域里的重要论题。遗憾的是,鲜有学者清晰地界定了该条原则。当代学者对传统亲知原则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如下四个反驳:适足替代品论证、审美陈词论证、图像传递论证和观念艺术论证。事实上,只要严格厘清“亲识”与“亲知”、“第一手经验”与“非推论经验”这两组概念,不仅能有效回应上述四个诘难,亲知原则本身也可得到重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黄家光博士,报告的题目是“经验与语言:舒斯特曼对罗蒂的无效批评——对实用主义美学两条进路斗争的一个考察”。他指出舒斯特曼的身体实用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对罗蒂语言实用主义的批评,其实质是经验与语言之争。舒斯特曼认为存在非语言的经验,并以之超越罗蒂。舒斯特曼的批评建立在对罗蒂的误解之上,首先是在翻译上错失了Auslegen的本义,其次舒斯特曼从自己狭义的命题语言观出发,误解了罗蒂广义的范式语言观,其非语言经验并不是非语言的。舒斯特曼并未完成对罗蒂的超越,语言实用主义美学依旧是活的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黄兆慧博士,作了题为“罗素思想在上海传播及其影响”的报告。他指出,1920年罗素访华,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上海的报刊杂志争相刊登罗素及其思想的新闻,上海“罗素热”的兴起、鼎盛、退潮与报刊杂志的报道紧密相连。罗素的演讲涉及哲学、政治、教育、婚姻等方面,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媒体的及时报道,对当时的上海乃至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罗素的相关论题进行了回应。
五位博士生发言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法兰西思想评论》执行主编邓刚分别对他们的论文做出了具体深入的点评。他指出孙绍勇论文结构清晰,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做出了较清晰、完整的介绍,但在具体的点上仍然有待深入。汪兵论文结构清晰,对相关理论做出了清晰介绍,但在“公开性”和“奥秘性”的问题的论述上有点薄弱。章含舟的论文清晰、完整,可以说接近完美,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也给出了一些意见,比如非经验推论的讨论尚不够清晰。黄家光的论文是一篇比较完整的论文,不过其中讨论翻译的一段有些枝蔓。黄兆慧论文从思想史、观念史来说非常好,但对有些论战的讨论还太过简略。
(文/黄家光,图/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