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安斯康姆论实践知识”工作坊暨贝瑞·艾伦教授讲学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8-06-22浏览次数:239

近年来,由G.E.M. 安斯康姆在《意图》一书中提出的“实践知识”概念,受到行动哲学研究的广泛关注。为推动相关话题的深入讨论,特别是促进东西方哲学思想资源在行动哲学领域上的交流互鉴,201863日下午,“安斯康姆论实践知识”工作坊暨贝瑞·艾伦教授讲学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举行。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学者及本系师生共二十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宗德生教授报告了他的新作:“Errors in Practical Knowledge”。文中他分析并批评了当代行动哲学研究对“实践知识”的可错性提出的三种解释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安斯康姆立场的新辩护,主张实践知识是对“就其自身权利的个体”(individual in its own right)的断言,而这一类断言都可以合理地排除反例的影响。

浙江大学哲学系的徐向东教授评论了宗德生教授的这项工作,指出其所分析的四组案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而对“就其自身权利的个体”作出的第一人称判断也包含三个面向:实践知识、道德判断和观察性知识,认为安斯康姆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副教授作了“What I Am Really Doing: A Dual-Aspect View of Intentional Action”的报告。他认为,实践知识作为对行动的第一人称自我知识,其“彻底性”(Entireness)要区别于“完全性”(Completeness)。实践知识虽然不是对行动事件的完全认识,但并不因此而有所遗漏,仍然是对“我正在做什么”的彻底认识,这是两个不同的面向,如鸭兔图所展示的那样。

山东大学哲学系的王华平教授评论了刘畅的工作,认为安斯康姆“实践知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自我知识区别于其它意义上的行动知识,将自我知识与实践知识勾连起来。特别是要突出实践知识区别于理论思辨知识的特殊性:实践知识是认识对象的原因,而思辨知识则是导源于所认识的对象。

麦克马斯特大学的贝瑞·艾伦教授作了“The Question of Chinese Empiricism”的讲学报告。他提出,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概念奠基于古代医学的实践,而中国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则导源于《荀子》、《墨子》、《韩非》等思想资源,强调以验为本的“知”,进而讨论了《庄子》、《淮南子》和《论语》等文本中的“物”与“知”的关系。

本次工作坊暨讲学报告会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刘梁剑教授和徐竹副教授主持,方旭东教授、牛文君副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倪明虹老师也参与了相关讨论。其中,贝瑞·艾伦教授的报告也是他近期在哲学系讲学的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