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哲学系举办第六期“思远”博士生学术交流论坛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7-12-25浏览次数:382

 

2017日12月22日9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六期“思远”博士生学术交流论坛在哲学系2012室顺利举行。《中山大学学报》编审、《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丰乾副教授,受邀担任本期论坛的点评嘉宾。论坛由哲学系2016级博士生黄兆慧主持,姚鹏、康俊辉、岳伽齐、陈小阳等四位博士生分别作了论文汇报。

姚鹏以《倒转:根据海德格尔相关论述解蔽现代性轴心——与其对中国思想的启示》为题。在他看来,现代西方的现代性即“倒转”——构架的解构—再构的具体形态化——轴心,解构—再构中的构件“流离失所”以应历史性之运而有所到位。“倒转”轴心自身有其具体现象(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运思)、原则(时空倒置)与本质(历史性解构-重构双向一体化),相应的解蔽不仅对真相有所把握,也对中国思想有所启示——未来的中国思想必然在“中”之为“中”中到位。

康俊辉以《<大学>社会动态构建本体论原则及现代意义》为题。他认为,无论将《大学》看作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的看法,或者认为《大学》并不能为现代政治开出外王的看法,都具有片面性、静止性,并不能如实、合理地反应、透显《大学》的特质。《大学》内涵的是人自身存在、成长及其社会建构、动态发展的法则性、规范性的旨要,涉及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建构的前提和原则,要以动态而非静止的形态展现其面目。

 

岳伽齐以《王国维之熵——以审美作为解脱的决定论哲学的内在问题》为题。在以王国维和叔本华为代表的哲学家所秉持的“将审美作为一种解脱于现实生存苦难的拯救之途”这一类型的理论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悖论。审美无法彻底填补此种哲学自身所认定的人类所固然具有的本质性缺乏,而在引入“熵”的概念来对此类理论进行进一步梳理之后,其内在的悖论进而被显现出来。

陈小阳以《创造观念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理想人格的建立——对梁启超的考察》为题。他认为梁启超的创造观既受传统心学思想、佛学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柏格森、詹姆士、罗素等思想家的理论,以自由意志为创造之本质,并强调个人之创造与群体活力间的关系,这与梁启超新理想人格中对平民化自由人格、力性人格、“群己和谐”的强调相一致;对梁启超的考察表明,创造观念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理想人格的建立有着复杂联系。

在论文点评阶段,张丰乾老师对交流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论。他指出,有的论文行文非常晦涩,不利于读者阅读;涉及到的关键性词汇,一定要有所解释,使读者明白作者表达的意图;对核心内容的阐述要清晰,要准确把握逻辑关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要解释清楚。同时还指出,进行论文汇报时,应该对文章核心观念的背景性知识做简单介绍。

杨海文老师从专业编审的角度,点出了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他强调指出,论文投稿必须要规范稿件的命名,一定要让编辑非常容易搜索出你的论文;参考文献要规范,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小细节也折射出论文的质量,不可小觑;引用版本要选好,引用电子版本一定要和纸质版对照;平时多留心,做好书目,可以通过抄录或拍照的方式将阅读引用过的书目存档。

一篇优秀的论文,必定是反复修改和积累的结果。对两位老师精彩和犀利的点评,在场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文|黄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