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下午3时,朱晶副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作了题为Why Does the Chinese Public Accept Evolution?的学术报告,本次人文沙龙由郁锋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葛四友教授、刘梁剑教授、何静副教授、张容南副教授、傅海辉博士、徐竹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张帆博士和鲍文欣博士,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等20余人参与了这次学术沙龙。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1992至2015年期间的9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反映出的中国公众对进化论的接受程度。将这一结果与美国、英国、阿根廷、日本等其它国家的大范围调查进行对比,反映出: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公众对人类进化有极高的接受度;相比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中国公众更容易接受人类进化。而这与中国公众不高的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并不匹配。因而,中国公众对进化论的接受需要从历史和教育的层面去寻找原因。
接下来,朱老师谈到,关于进化论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均对此做了很好的研究工作。朱老师自己的研究一方面从进化论的科学知识本身,而非社会隐喻出发,透过教科书、演讲、报纸期刊等受众面广的文本资料,考察进化论不同时期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的情况;另一方面分析进化知识如何在中国情境中进行再论证与再生产,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被理解、接受和误读,并尝试回答影响当下中国公众接受进化论的原因。朱老师认为《天演论》等对进化论出现了4个方面的误读,包括达尔文进化论图景中的生存竞争并非严复所理解的弱肉强食等。关于民国时期进化论普及,朱老师指出科学家对进化论的传播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但是他们对进化论的介绍受其留学背景的影响,有所取舍。不同时期的进化论教育和普及,均与科学层面的进化论知识有所偏离。
报告结束后,郁锋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从编史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念的理解方式、纠偏一词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葛四友教授提出报告回答了How,应进一步回答Why。何静副教授和刘梁剑副教授等就中西对比和调查、傅海辉博士就进化论发展中的问题等,徐竹副教授、张帆博士、鲍文欣博士就公众接受的进化论知识的合法性、进化论传播过程中的取舍等问题,和朱老师展开了讨论。讨论气氛热烈,下午5时许,沙龙活动圆满落幕。
(高烨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