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暨换届大会成功在我校举行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7-01-05浏览次数:204

 

20161224,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年会暨换届大会。此次学术年会以“哲学向何处去:从比较的视域看”为主题,旨在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探究当代哲学的发展去向。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杨国荣教授主持了年会并致辞。

(杨国荣教授致辞)

 

杨国荣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世纪以来,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罗蒂等人提出了各种哲学终结论,其实质的涵义是传统形而上学或特定哲学形态观念的终结,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终结。事实上,哲学不仅没有随着各种“终结论”的提出而终结,而且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侧重,后者主要表现在语言、意识和伦理政治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深入考察推动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其进路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哲学的重要特点是反思,其中也包含着对于自身发展走向的思考,后者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在形式的层面,这里涉及思维过程。其中既关乎形式逻辑,也关乎思维的辩证法。分析哲学在关注逻辑思维的方面同时,却悬置了思维的辩证法。逻辑思维以分析、论证、说理为指向,这是哲学所不可或缺的。然而,说理的过程既离不开形式逻辑,也需要有辩证的观念。二者的互补,是实现有效说理的前提条件。从实质的层面看,哲学应当在超越语言、意识、特定社会领域的基础上,走向真实世界。就其现实性而言,真实的世界即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它形成于赞天地之化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人做事的过程。人乃是通过做事的过程变革世界、成就自身。关注基于事的现实世界,同时意味着反思人的做事过程。为何做事?成就何事?如何做事?前二者关乎做事的价值目的和价值方向,后者涉及做事的方式。人的存在与人做事的过程无法分离,就此而言,人为何在,与人为何做事,彼此相关;人如何在,则与人如何做事具有一致性。哲学的思考不仅需要在思想之“流”的层面上实现历史与理论的互动,注重多元智慧的碰撞并形成世界哲学的视野,同时也需要在思想之“源”这个背景上考察时代问题。

(俞宣孟教授发言)

 

上海社科院俞宣孟教授以“突破哲学比较的困境”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俞教授指出,伴随中西比较的深入,中国哲学自身的特殊性也愈来愈凸显出来。当今,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困境,是对于哲学概念的界定以及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有不少学者主张,可以将中国哲学转变为中国思想。这样的解决方案与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不相符合。困境的突破应该是找到哲学真正的“源头”与“本根”,也就是说发端。那就是“事”(event)。无论是西方哲学对于普遍知识的追求亦或是中国哲学哲学对于生命的自觉,只要是哲学,都应该保持在发端之处。

(陈嘉明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陈嘉明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中国哲学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妨碍中国哲学创新的思想障碍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未能认识哲学思考的普遍性性质。不论是对于形上学问题、认识问题、语言问题、道德问题等等的研究,都不是从特殊出发的,而是直接考虑普遍性的问题。其次,是未能摆正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应当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思想资源而已,而不应当将它们视为两种对立的东西。中西哲学在问题域、思维方式、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乃是属于同一范畴、也就是“哲学”范畴下的差别。再次,哲学的研究、创新与推进,关键在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把握住这些问题,对它们做出有解释力的问答。最后,在有关“让哲学讲汉语”的问题上,如果把它解释为汉语是否能够表达哲学、不同语言之间的哲学是否可以翻译等问题,那就成了一个伪命题。因为早自古代开始,哲学就已经在讲汉语了。此外,中国如今在原创性的哲学方面的欠缺的问题所在,是在于说汉语的学者能否把握哲学问题。汉语本身不是问题,并不构成障碍。

 

(孙向晨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以“中西比较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为题,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看到了中国哲学在生存论问题上凸显出的鲜明特色,认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可以立足于生存论问题并将其普遍化。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自我设限,即,哲学始终受限于所处的语言文化。中西哲学也在此意义上存在重大的差别。中国哲学对于生存论问题的讨论就相当具有中国哲学的特色。受到汉语话语体系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生存不仅仅面向死亡还面向下一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于乐、孝、教育、伦理等等诸多问题的阐释,这些内容是西方哲学所不具备的内容,成为中国哲学的特点,因而也正是中国哲学可以进一步深入、创新的突破点。

在主题发言之后,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指出,康德面对的使命是综合欧洲的两大思路,创立了先验哲学;我们面对的使命是综合中西两大思路,是跨文明的。中西哲学比较就是为解决这个综合开路。中西哲学共同的东西是什么?从概念找?西方古代有真理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真理概念,只有天理概念。天理之理非真理之理。哲学是对语言的反思、对本文明最深密基础的领悟,这种探求是纯粹思辨的。追溯不能止于轴心时代,要追溯到语言成形的时代。如果证明汉语、西语有共同的深层结构,那么寻求共同概念的思路可以试行;如果两种语言深层结构不同,则须另觅他途。复旦大学的张庆熊教授指出,中西哲学是具有共通性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学总是反思的、批判的、总是处于建构解构的过程中;其二,哲学总是包含着对于生命的思考、真理的追求、认识的发展等等内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关注生活中面临的系列重大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整个思想体系,努力将思想与语言更好地相互融合。复旦大学吴震教授讨论了哲学表达与语言的使用问题,指出语言包括概念的使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用简单的考据学方法机械比较中西哲学是存在问题的,语言概念的使用和哲学的思考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理解语言背后的哲学思考。

学术年会之后,上海社科院何锡蓉教授主持了换届选举会议。秘书长顾红亮教授进行了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关于研究会章程修改的说明。社联学会处卢红青老师宣读了新一届(第六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会议选举杨国荣为新一任会长,郁振华、陈嘉明、何锡蓉、孙周兴、王天恩、白彤东为新一任副会长,刘梁剑为新一任秘书长。

                             (哲学系陈瑜恬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