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下午2时,“丽娃大讲堂” 系列讲座第101讲在人文楼5303室成功举行。哲学系宗德生教授担任本此主讲嘉宾,做了题为 “Words-based vs Sentenced-based philosophy” 的报告,讲座由刘梁剑副教授主持。
宗教授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众多而缺系统理论的历史事实切入,唤起听众对中国古代哲学类似特点的直观印象,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是非命题的。他区分了哲学式思考与市井中人的思考。市井中人专注于对具体问题的谈论,对具体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建议,而哲学家的回答要具有理论的普遍性,试图为具体的立场提供理论辩护和理性基础,为现实提供理论解释。为此,哲学需要限定谈论对象的界限并发明理论术语。
接着,宗老师阐释了两个概念,语句性谓词和语句性名称。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理论,在解释问题的时候不使用这两个概念。
除此之外,宗老师还就中西方各流派在这一层面上做了简述。西方哲学在主流上是命题性理论,但其中也有非命题性理论,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哲学行为主义,但这种理论终究是少数,且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命题式传统。
宗老师指出刻画中国哲学为非语句哲学的重要性。他举例说,许多人认为康德和儒家哲学十分相似,但是康德哲学是语句性哲学,儒家哲学是非语句性哲学。忽略了这一点,结果就会导致对康德和对儒家的双重误解。
一位同学认为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被认为一条命题式原则,这不就表明儒家哲学也讲命题吗?宗教授回应道,老百姓也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和老百姓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于孔子在讲这句话时,背后有一个理论来支持它,而那个理论是非命题性的。
刘梁剑老师问道:“这次的讲座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做了区分,这种区分是否涉及价值判断”?宗教授答道,这只是对特征的刻画,而并未赞扬或贬低任何一种,中国哲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
最后,宗教授对在场同学说:“中国哲学有没有‘真’这个概念?中国哲学有没有命题这个概念?中国哲学有没有命题性知识这个概念?如果同学们去尝试做文献梳理的工作,均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硕士或博士论文。”
(撰稿 谢超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