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者的本色——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系列讲演(五)
黄勇教授谈“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2015年9月11日下午2:00,“爱智者的本色——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系列讲演”第五讲于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举行。这次讲学的主题是《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主讲人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勇先生。此次讲座由我校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哲学系部分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等都参与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黄勇先生首先对当代知识论讨论热点中的knowing-that和knowing-how两种知识类型进行了介绍。这两种知识类型最初是由Gilbert Ryle做出区分的。knowing-that译为命题性知识,knowing-how译为能力之知。黄勇先生讲到,在Ryle看来,knowing-that是理智上的认知,而knowing-how更多的是指实践上的知识。传统的理智主义认为实质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knowing-that,knowing-how可以还原为knowing-that,能力之知可以还原为命题性知识,knowing-how是knowing-that的一个种类,主张行为的智力特征可以用在先的对相关命题的思考来阐明。而Ryle作为弱的反理智主义的一员,认为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和能力之知knowing-how之间有着种类差异,无法相互还原。黄勇先生对众多Ryle的反对者提出的反驳做出了驳斥,捍卫了Ryle对两种知识区分的正当性。
接着,黄勇先生讲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题,通过对众多的反驳声音的一一检查与回应,坚定了阳明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理论。阳明先生认为,知行合一意味着真知就会真行,知与行是一体的,知行发动是同时的。据黄先生论述,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第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学界基本认可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原则,争论集中在第二个原则上。众多批评者认为,第二个主张明显有着知先行后的意味,这与阳明先生主张的知行一体、同时发动的主张相违背,并举出一系列知与行非同时发生的例子予以驳斥。黄勇先生针对众多驳斥,给出了如下回应:第一,这些所列举例子中知与行不是关于同一件事情,而在同一件事情上,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知与行是对同一个本体的不同描述,因此知与行既是同时开始的,又是同时结束的;第二,与行动合一的知识,不是描述性的知识,而是规范性的知识,这种规范性的知识驱使道德主体去行动;第三,知行不一只因私欲障蔽本体,本体发动则会知行同时运作;第四,“一念发动即是行”,正如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而不向下流一定是遇到了阻碍一样,念未展现为行一定是遇到了现实的阻碍,但我们不能说念未发露为行动就说明念没有对行的驱动力,念是含有belief和desire的双重心理状态,无论这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行动过程持续多长,这整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由此,黄勇先生有力地捍卫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立场。
在论述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后,黄勇先生进入了本次讲座的核心部分。黄先生指出,阳明先生知行一体、同时发生的知识既不是Ryle所称的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也不是能力之知knowing-how,而是一种新的知识种类——动力之知knowing-to。黄先生讲到,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知识有着知驱动行的明显倾向,而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虽提出我们应该做什么的规范,能力之知knowing-how虽言明我们应该如何做的训导,二者却都没有驱动我们立即去做的驱使力。而作为动力之知knowing-to有着明显的倾向性驱动力,它并不是教导我们应该去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一个普遍原则,相反,它是将我们导向每一个具体时刻的随机应变的稳定而灵动的实践智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之知正是这种作为动力之知的knowing-to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种类。
在黄勇先生的讲学结束之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与黄勇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焦点集中在knowing-to是否能够完全独立于knowing-how而存在,即knowing-to是否是真正脱离于knowing-how的一个新的知识种类;用knowing-that与desire解释knowing-to是否只是出于知识上的解释,而非阳明先生真正所言的知行一体之本体发动之时的那种无法分割的自然状态,以及knowing-to之中包含的desire成分和障蔽知行合一之本体的私欲有什么区别这几个问题之上。黄勇先生一一做出了解答。
讲座最后,郁振华教授总结说,哲学的进展总是凝结在概念的进展之上。
前些年黄勇教授区分了“知不知”、“会不会”、“愿不愿”三类问题,在今天的讲演中又分疏了“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和“动力之知”三种知识类型,他的思考一贯而又不断深入,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之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