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下午,在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的主持下,“爱智者的本色——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系列讲演”在5303拉开序幕。首讲嘉宾为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他为师生们奉献了一场题为“冯契‘化理论为德性’的哲学思想”的精彩讲演。
紧接着郁振华教授在开场导言中对清华学派和中国现代哲学中的金(岳霖)-冯(契)学脉的阐述,陈来教授回顾了冯契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同汤用彤等老先生的渊源,进而强调了冯契先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特征和优势。
陈来教授指出,冯契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化理论为德性”的主张,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的具体化,弥补了流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德性”论述的缺失。在晚年的“智慧说”中,冯先生把它与哲学的根本认识联系在一起,使该命题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陈教授强调了可以转化为“德性”之“理论”的理想意味和价值特性,还特别指出理想不仅仅包括社会理想,更包含了人生观的维度。冯契先生注重理想如何转化为现实,并把自由定义为理想的实现。人的德性的形成,是一个发育过程,要通过教育、实践,习以成性。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划为现实的德性,其中要有理论的基础,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冯契要求哲学工作者把理论贯彻到实践中,要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真诚力行、刻苦磨练,这与先儒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原则是一致的。在他的晚年,冯契先生特别强调自证的重要性,认为人们能够在德性的自证中体认“道”,获得“德性之智”。陈来教授还提出,理想的践行者必须对理想有真诚的信念,才能产生由知到行的关切,在此过程中,理想与意志相互促进。最后,陈教授指出,冯契先生的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理论工作者而发的,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论述,对该命题做进一步的拓展,以便能更好地养成“集体德性”。
总之,陈来教授从“化理论为方法”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及其发展、理想与理性、世界观和德性论、自证与境界、信念与信仰等五个方面,以分析的方法深入阐发了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既具有浓厚的学理性又透露出殷切的现实关切,为此讲演系列华丽揭幕。
在讨论部分,哲学系部分教师和学生向陈来教授以及在座的陈卫平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师生在问答中激荡思想,5303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哲学系 安谧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