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形而上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来源:院系讲座荟萃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次数:652

 

1213-14日,由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华东师大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形而上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etaphysicsPast, Present and Fu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我校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发表了书面致辞。在他看来,我们生活在“道”逐渐隐退的时代,“技”往往成为主要的关注之点,后者意味着以特定的方式解决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其中蕴含着专门化与分化。就哲学的领域而言,与特定进路相联系的技术化也每每成为一种趋向,上述趋向同时折射了更广意义上世界的分离和视域的分化。如何由“技”进于“道”、从单向度或分离的视域转换为“以道观之”,是形上学的关切所在。杨国荣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形而上学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形而上学的历史,而且应当注重未来的形而上学。历史地看,形而上学有不同的形态,大概而言,有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和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前者疏离于现实的世界,而世界本身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本来使命在于敞开和澄明存在的这种具体性,后者就是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

随后,伊朗哲学学会(IPS)主任与国际伊斯兰哲学学会(ISIP)主席Gholamreza Aavani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William Sweet教授分别致辞,对本次形而上学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主题报告阶段,William Sweet教授发表了“Transhumanism and the Metaphysics of the Human Person的论文,他在概述超人类主义的基本立场、厘清关于超人类主义的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将人作为具身性的存在,回应了超人类主义的主张。浙江大学彭国翔教授以“A Confucian One-body Worldview: Rereading the Inquiry on the Great Learning为题,通过重读与分析王阳明的《大学问》,阐明了儒家“万物一体”的观念,并勾画了儒家“一体观”的系谱,后者不仅涉及自己与他人、人与自然等面向,也体现了自然的价值维度。上述思考同时是对西方哲学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回应。Gholamreza Aavani教授的论文题目是“Volunterism in Post-Cartesian Western Philosophy,他认为笛卡尔之前的哲学偏重于理性主义,而笛卡尔以后,唯意志主义进入哲学,并成为破坏形而上学的一个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Aavani教授在讨论中引入了伊斯兰哲学的资源。上海社科院俞宣孟研究员做了题为“On the Self-Awareness of Life的报告,他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发现未来哲学的主题应当是生命的自觉,后者强调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中对全局的倚重,在长远和眼前的关系中对长远的照应,在义和利的关系中对义的强调。荷兰蒂尔堡大学(Tirburg University)的Peter Jonkers教授宣读了题为“Pluralism and Unity: The Challenge of Deconstructive Philosophy to Metaphysics”的论文,他认为解构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挑战主要体现为对统一性的破坏,然而多元主义(pluralism)的世界中仍然需要统一性(unity)的超越观念,后者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假设的,这就是康德有限理性的形而上学,它为未来形而上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台湾东海大学史伟民教授讨论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Hegel’s Idea of Metaphysics”,认为黑氏的形而上学不是关于超验实体的理论,而是关于构成历史现实的概念架构的理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教授的论文题目为“Articulating an Ontology of Events: Huayan Buddhism’s Concept of Event and Whitehead’s Ontological Principle,该文以怀特海的存在论原理为基础,尤其注意到怀特海哲学中的创造性(creativity)与和谐(harmony),并细致地分析了华严宗的“事”概念。美国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Catherine Lynch教授的报告“Li Zehou’s Historical Ontology and American Pragmatism,把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和美国实用主义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将李泽厚的思想放在实用主义的背景下才能突出其独特的贡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Victoria S. Harrison教授的讨论以“The Metaphysics of Mathematics and Religion为题,她认为数学对象与上帝都是抽象对象,因此可以以数学对象的实在性为范例,讨论宗教领域的实在性。印度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L.P. Singh教授的报告主题是“Ontological Mysticism: The Future Metaphysics,他通过对形而上学历史的梳理、对科学哲学的省思以及自身的体验,得出未来形而上学的形态是本体论的神秘主义。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委员会Hu Yeping教授发表了题为“Metaphysics as an Open Horiz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ife: A Critique of Wilhelm Dilthey’s Critique of Metaphysics的论文,以狄尔泰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出发,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都是以概念化的方式追求普遍绝对的共同本质,而忽视对生活的关照,因此,真正的形而上学应当回到人类生活,注重以开阔的视野实现对人生的更好理解。

    会议还设置了8场小组讨论。各位学者围绕形而上学的主题,从中西哲学出发,深刻阐述了形而上学的发展,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如华东师大哲学系陈赟教授讨论了中国古典思想中形而上学,后者涉及天道、主体与创造性等问题,认为其实现了从“无体之体”到“与化为体”的转化;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John Tālivaldis Ozoliņš教授从罗素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出发,对罗素关于神秘主义与科学相互对立的观点表示质疑,他指出为了保证知识的统一性,我们不仅需要科学,也需要神秘主义;等等。

    哲学史上对形而上学有过责难,甚至是拒斥,但从实质层面看,形而上学并没有从哲学中隐退。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德里达,尽管对形而上学颇多微词,但他们自己的哲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体系。

本次会议是国际形而上学学会继去年后在我校召开后的又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罗马尼亚、荷兰、波兰、伊朗、乌干达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来自不同哲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围绕形而上学展开讨论,无疑有益于从不同侧面更好地讨论形而上学,并促进形而上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