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13日,下午3点
5月14日,下午3点
地点:闵行人文学院楼1206房间,历史系学术报告厅
讲座题目:我们用语言思考吗?
主讲人: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
主要内容:
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你学了几年英语,会有人问你你现在能用英语思考吗?
这带来了一串问题:“用英语思考”是什么意思?我们用语言思考吗?“用语言思考”是否意味着离开语言我们就无法思考?这是否又意味着语言将决定我们如何思考,从而导向“语言牢笼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其大意是: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是由其语言形式决定的,语言怎样描述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遭遇大量困难,例如,爱因斯坦明言,在通常在形诸语言表达之前,他是用图象来思考的。
与语言牢笼论针锋相对的“思想语假说”:思想语是大脑的某种无声媒介,我们的思想寓处其中,每当我们要把思想传达给某位听者时才穿上语词的衣裳。平克:“懂得一种语言就是知道怎样把思想语翻译成语词串以及知道怎样反过来翻译。” 思想语假说也有种种困难。我们思考的时候,不仅可能浮想各种图象,也可能浮现某人的形象,他的气息,带着某种喜爱,或某种担忧,这些都是思想的一部分吗?如果我们思考时用思想语,传达时才穿上语词的衣裳,我们为什么不省去这道麻烦手续,直接用思想语交流?
“我们用什么思想”问的不是思想时浮现在心里的东西,而是思想借以表达自身的媒介。思想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获得表达,音乐、绘画、地图、图纸,还有行为举止。广泛的意义上,音乐、绘画、图纸都是语言。当然,最典型的语言是字词语言。
这里有三个要点。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是未成形的东西获得明确的形式,而不是“翻译”,即把某种已经形式化的东西转变到另一个形式体系之中。维果斯基:“思想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二,语言是一套系统的、稳定的表达设施。我们通过这套设施表达思想。你学会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表达一个定理,这时,你心里浮现了些什么并不重要。三,用语言“表达思想”,是自我领会着的、有标的有控制的活动,它不同于哇的一声哭喊“表达”了疼痛。
我们在探讨过程中一路对思想语假说提出质疑。我们的探讨亦有助于澄清“动物的语言”、“形象思维”等多种常见提法,亦有助于我们讨论私有语言、不可说等话题。
时间:5月17日,上午9点
地点:闵行校区一教108报告厅
讲座题目:文史学之为有感之知
主讲人: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
主要内容:
广义的科学或学问,可以大致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史学。我们可以从客体化程度来区分这三大类学科。“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充分的客体性质,亦即,其研究对象不具有意向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含有意向性,例如人类学所研究的墓葬型制,经济学所研究的商品交换。社会科学要求把意向性本身转化为客体。文史学的研究对象则不仅在怀有动机、目标等等意义上具有意向性,而且,他们的很多行为、言说本来就以获得理解为目的。惟当研究者听懂了他们的“表达”,他才能够真切地了解他的研究对象。因此,文史学家不同于社会学家:他不只是研究者,他也是聆听者。聆听过程不是一个客体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诠释学过程,这里,看到的东西与看者本身相连,所知与知者相连。这里的知是有感之知。
古人所谓知,所谓episteme,所谓哲学,主要是有感之知。随着近代实证态度的兴起,才建立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不囊括一切知。文史学虽然不具备充分的客观性,但并不因此只是主观看法,它仍然是一类最重要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