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系

挪威卑尔根大学G·希尔贝克教授为我校师生做学术讲座

来源:哲学系发布时间:2012-10-12浏览次数:333

9月25日下午,挪威卑尔根大学哲学系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荣休教授G·希尔贝克,应哲学系、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的邀请,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作了题为“先验语用学对于人生的利与弊”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系系主任、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

G·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是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马可·波罗”计划(卑尔根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建立的,对欧洲和东亚的文化现代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计划)的创建者之一。他在理性和现代化、政治哲学和科学理论方面著述甚丰,从1958年的《虚无主义?》到2002年的《现代性的实践学》,希尔贝克教授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十多本著作。他与N·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我国已成为西方哲学史的常备教材。

在讲座中,希尔贝克首先揭示了先验语用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他指出,先验语用学出现在二战之后的德国并非偶然。它是对作为一种智识氛围和存在经验的“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支持这种怀疑气氛的哲学意见来自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先验语用学则尝试为基本的元规范提供一种后怀疑主义的辩护。

希尔贝克随后简要地勾勒了卡尔-奥托·阿佩尔、哈贝马斯和韦尔默围绕着真理概念的讨论。阿佩尔把真理概念视为研究者共同体中最终形成的“理想共识”,从而是一个言说-行动内在的“范导性理念”;韦尔默对阿佩尔的观点提出的三方面的反驳,哈贝马斯最近的著作则带有认识的实在论因素。虽然希尔贝克承认先验语用学对外行来说不容易把握,但他认为,这一哲学洞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关于真理之有效性的论辩以及对合理性不同形态的划分可以用于社会建制和公共领域中,并以哈贝马斯在法哲学、宗教的意识现代化中的工作为例作了阐述。但他也指出,哈贝马斯对北约出兵科索沃的辩护,则是过快地从具体的政治层面跳到了一般的哲学立场,没有认真考虑各种科学和学术的视角。最后,希尔贝克分析了先验语用学在应对后现代的智识状况、公共讨论以及宗教问题等方面蕴含的理论优势。

讲座的后半段,就先验语用学这一来自欧洲经验之反思如何适用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希尔贝克向哲学系的师生发起挑战,并得到了师生们的热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