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10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一流专业建设高端系列讲座第三讲在闵行校区二教205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到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法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国金棕榈教育勋章军官勋位获得者户思社教授,进行了题为《东西文化冲突中的身份困顿与错位》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法语系主任金桔芳主持。
户思社教授首先谈及了杜拉斯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自传体书写”。杜拉斯从进入文坛就把生活和写作混淆起来,让写作成为生命的重要部分,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成就了杜拉斯文学性十足的自传和自传体。她在自己的故事和创作的故事之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游走于真实与虚构的迷宫之间。户教授在此处借用了詹尼·瓦蒂莫“非形而上”的真理与存在的概念,来帮助理解杜拉斯笔下的真实。瓦蒂莫将真理与存在理解为“事件”,真实成为某种不断被解释的事物,而非永恒不变的客体。在杜拉斯的作品中,作家始终追求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模糊性,由此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间的边界也就不再明晰。而正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既痴迷于文字的真实,又享受着生活的真实,杜拉斯自传样式的独特魅力在此间尽显。
户思社教授进而谈到了杜拉斯位于东西方冲突之中的文化身份。作为一名法国人,杜拉斯出生在法属印度支那,在越南生活到17岁,直到18岁才回到法国接受大学教育。混杂移居的个人经历造就了作家与同时代法国作家极为不同的写作风格。杜拉斯始终用法语进行写作,但她的许多作品聚焦亚洲,不惜笔墨地叙述自己童年、少年时的经历,勾画出一幅又一幅异国他乡的生活场景。在杜拉斯的头脑中,越南所在的印度支那成为了她的母国文化,她与法国文化之间则横亘着难以跨越的沟壑。然而殖民地白人的优厚待遇与难以自抑的文化优越感又让作家无法真正建立起与东方文化的亲密感。因此杜拉斯的创作就成为了一场寻求文化认同的苦旅。残酷的现实与虚幻的记忆之间,杜拉斯在东西方文化的漩涡中挣扎的矛盾心理被反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户教授认为,正是这种反复与痛苦,正是这种文化溯源的匮乏所导致的难以准确有力表达自己情感的痛苦,才造就了杜拉斯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于杜拉斯为何仍在不断地被讨论、被阅读、被研究这一问题,户思社教授也从作品的情感和语言两个维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杜拉斯是情感操纵的高手,以《情人》为例,小说开头寥寥数语,就已让读者不能自已,心灵深处因穿越时空而来的厚重之音而不由震颤。同时户教授也谈到这部作品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在反复阅读之后却觉意味无穷,文字中的留白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构建起诗歌般的境界。
最后,法语系袁筱一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回应与总结,并感谢户思社教授百忙之中为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后,部分师生踊跃提问,就讲座内容与户教授展开热烈讨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