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语学院

讲座回顾 | 从唐装到旗袍——日本画家的中国情趣与表象

来源: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1-12-08浏览次数:475

  12月1日下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教授、著名旅日学者刘建辉老师应日语系邀请,在云端带来精彩讲座。讲座由日语系副教授陈凌虹主持,日语系教授潘世圣、副教授唐权参与评议,多名师生线上线下参会。

  刘建辉教授利用其十多年来搜集整理的丰富的图片资料,介绍了近代以前日本画家发挥想象画出的千篇一律的“唐美人”,以及随着近代交通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批日本画家得以访问旅居中国,与中国作家保持良好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旗袍美人”、“汉服美人”等画作,指出日本画家对中国文明、文化的憧憬与关心,进入近代后,随着国家形势和中日文化权利结构的变化,其表象也从“憧憬”转变为“情趣”,且不断被继承并延续到战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符号。

  刘教授指出,民国时期的日本画家画作中仍然包含某些想象与创造,但比起近代以前,更加贴近中国的现实,展现了独特的女性认识与审美意趣,体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极高的研究参考意义。他介绍了谷崎润一郎的《西湖之夜》等描写中国女性的文学文本,指出画作、明信片等图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互映照,形成互文性。

  评议人潘世圣老师对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刘老师介绍的日本画家的画作等图片资料为中国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图史,也是中国女性的服装史。唐权老师则指出古代日本对中国的关心毋庸置疑,而近代以来,正如这些绘画所呈现的那样,他们亦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和研究中国,研究者亦应从东亚文化史这个整体来合理利用这些资料。随后,听众就中国画家是否利用和服等日本元素进行过绘画创作、反满与旗袍普及的相互关系等,与刘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此次讲座吸引了200多名听众在线收听,给研究日本文学以及中日交涉史的同学提供了诸多启发,例如文学研究不必拘泥于文学文本,与文学相关的绘画、服饰、音乐、戏剧等文本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角。

  刘建辉教授最后指出,比起那些束之高阁的思想家的言论,绘画、明信片等形式的作品更容易对普通民众产生影响,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化表象不仅描述生活,而且影响和推进了生活,中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中是相互交错、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审视并将表象中的文化意涵分解和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