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在俊秀楼223报告厅,我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海东教授,做客“建院十五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视觉运动信息的处理和视觉双通路模型”。百余位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我院明园晨晖学者谢鑫宇主持。
在报告中,吕海东教授除了介绍经典的视觉双通路模型外,还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团队采用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方法,在猕猴视皮层的V2和V4区发现了方向神经元在亚毫米尺度上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与背侧MT区的方向神经元相比,它们在反应特性上有较大的区别。吕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些方向神经元在物体-背景分割和运动物体的识别任务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背侧和腹侧通路在处理视觉运动信息时是同步进行的,并且它们在不同的视觉认知功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传统的视觉双通路模型认为视觉运动信息由背侧通路处理,而腹侧通路主要负责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加工。然而,吕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腹侧通路在视觉运动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系统的功能和认知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吕海东教授的研究成果为视觉运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为进一步探究腹侧通路在视觉运动认知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吕海东教授的讲解非常丰富,他通过一系列研究展示了如何对经典视觉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并给大家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他的讲解既专业又简明易懂,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视觉运动的认知加工机制。同时,他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对在场的师生们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报告结束后,在座的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实验设计和实验刺激等相关问题,以及对实验结果新的解释的思考。这些问题展示了他们对研究细节的关注和对实验过程的深入思考。吕教授耐心解答了这些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刺激。通过与吕海东教授的互动,师生们不仅对视觉运动的认知加工机制有了更深入的掌握,还对研究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次报告为在座的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发了他们对视觉运动领域研究的兴趣。
吕海东,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他以猕猴为主要实验对象,通过内源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钙信号成像、电生理、形态学、行为学等技术手段,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结构和视觉信息的处理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揭示了灵长类视觉皮层多种新的功能结构;提出了腹侧通路参与运动信息处理的新观点;利用脑光学成像技术开拓了动态皮层信号方面的研究等。他在Neuron、PNAS、eLife、Cell Reports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