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郝宁教授团队在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236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控右侧中央后回(PCG)削弱恶意创造性观念生成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是“中性”的。在近期研究中,研究者把用于善意目的创造力称为“善意创造力”(benevolent creativity),用于恶意目的的创造力称为“恶意创造力”(malevolent creativity)。但创造力的“善恶”只能从意图和动机上去理解,不代表创造力本身是善或恶的。请读者明确这一立场。


恶意创造力由恶意的意图和动机驱动,通过多种新颖方式蓄意伤害他人(或自己、组织和社会)的创造力,包括伤害身心健康、剥夺财产、破坏某个过程或象征物等。恶意创造力作为创造力的“阴暗面”,一旦实施必然伴随着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表现,其恶意后果会给他人及社会造成重大伤害。因此,探寻有效抑制个体恶意创造力的策略以降低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研究表明,高道德情绪(如同情、内疚和羞耻)和低负面情绪可抑制恶意创造力表现,其中高道德情绪会促进亲社会行为,而愤怒等负面情绪与恶意创造力表现紧密相关,如高愤怒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恶意创造性。恶意创造力的AMORAL模型提出,个体的一系列社会和情感能力可以抑制或促进恶意创造力表现。识别他人情绪和管理自身情绪很可能会影响恶意创造力表现。考虑到右侧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PCG)参与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右侧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MFG)参与情绪调节,可推测调控右侧PCGMFG的活动有可能改变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郝宁教授团队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刺激相关脑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以下问题:改变右侧PCG或右侧MFG的活动是否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识别或情感调节,继而影响个体的恶意创造性观念生成?


实验1招募健康右利手大学生被试101名,随机分到3种实验条件(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剔除数据不完整的被试后,98名被试的数据进入后续分析。实验1采用2(被试内:电刺激前和刺激后)×3(被试间: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混合设计。电刺激的脑区为右侧PCG,回路的另一片电极放置于左侧耳后的乳突处(1A)。在任务过程中,全程施加1.5mA的直流电;伪刺激条件下先施加一段预刺激,在后续任务过程中不再施加电刺激(1B)



1.电极放置位置和刺激阶段


被试需要在两天内完成实验任务。第一天完成创造性观念生成任务前测,第二天完成三类任务,包括三次情绪自评、两次情绪任务(情绪调节任务:图2B;情绪识别任务:图2C)和创造性观念生成任务后测,同时接受tDCS刺激(实验流程见图2A)


2.情绪任务和实验流程


实验1主要发现如下:(1)刺激右侧PCG不会影响情绪调节,但是能影响情绪识别(3A, 3B)(2)当给予阳极刺激和伪刺激时,恶意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新颖性前测显著高于后测,当给予阴极刺激时,新颖性前测显著低于后测;当给予阳极刺激时,恶意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流畅性前测显著高于后测,当给予阴极刺激和伪刺激时,流畅性前测显著低于后测(3C)(3)善意创造性观念生成各维度指标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前后测均无显著差异(3D)


3.实验1情绪和创造性任务前后测各维度得分


实验2招募健康右利手大学生被试100名,随机分到3种实验条件(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在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被试以后,91名被试的数据进入到后续分析。实验设计和创造力任务的施测与实验1相同。电刺激的脑区为右侧MFG,回路的另一片电极放置于左侧耳后的乳突处,具体位置如图1C。实验2主要发现如下:(1)刺激右侧MFG不会影响情绪识别,但是能影响情绪感受和情绪调节;(2)恶意和善意创造性观点生成表现各维度得分在前后测均无显著差异 (见图4)



4.实验2情绪和创造性任务前后测各维度得分


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tDCS技术增强右侧PCG活动会削弱个体的恶意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流畅性和新颖性;抑制右侧PCG活动会起到相反效果。(2)利用tDCS技术刺激右侧MFG不影响个体的恶意创造性表现。该研究具有理论意义,部分揭示了情绪识别及情绪调节对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影响;该研究也表明了通过电刺激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可行性,具有一定实践启发意义。


本研究已在线发表于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郝宁教授团队已毕业的高桢妮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卢克龙博士(现任职于温州医科大学)参与了论文撰写,郝宁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本文信息(*通讯作者):

Gao, Z., Lu, K., & Hao, N*. (2023).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argeting the postcentral gyrus reduces malevolent creative ide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Online published. doi:10.1093/scan/nsad019.



(郝宁教授团队部分成员,左三:卢克龙;左五:高桢妮;左六:郝宁教授)


撰稿:高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