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刘永芳教授在《心理学报》发表研究成果

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2-09-14浏览次数:251

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刘永芳 熊承清


假如你是一位股票投资者,现在牛市来了,A股票100%可以赚3000元,B股票80%可以赚4000元,你会选择哪只股票呢?按照经济学的预期效用模型,显然应该选择B,因为它的期望值高于A。熊市时又如何呢?现在,你要“割肉”了,A方案100%3000元,B方案80%4000元,你又会如何选择呢?按照该模型,显然应该选择A,因为它的期望值高于B。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牛市时80%的人反而选择了A,熊市时92%的人反而选择了B (Kahneman & Tversky, 1979)。这说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使在如此简单的问题上,也无法按照经济学家假定的理性决策模型做出选择!

1978年以来,基于认知心理学发现的大量事实,先后有两位心理学家和两位经济学家围绕有限理性问题开展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有限理性究竟是什么、对人意味着什么,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淆,而且带来了实践上的混乱。我院刘永芳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其最近在线发表于《心理学报》(2022年第11期)的期首理论文章“有限理性的本质辨析与价值之争”中,对有限理性理论的学术和历史背景、什么是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如何看待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现实中如何做出好的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决策及其两条路径

有限理性理论的创始人、当代决策领域的集大成者西蒙(1947)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论断,并用大量鲜活的例子证明了它。然而,时至今日,无论在管理学教科书中,还是在管理实践中,还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句话,或者说理论上懂了,实践上并不懂。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管理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埋首俗务,越俎代包的现象就是许多人难以理解和把握“管理就是决策”之精髓的明证,而这可能与其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重“绩”轻“效”、重“动机”轻“效果”的有偏认知不无关系,本身就表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决策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决策就是心理上的权衡”,即为了获得成功或收益而愿意冒多大风险、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并涉及个体尊严和自尊的复杂权衡过程。如何权衡呢?迄今为止,决策科学已经逐渐探索出了图1所示的两条权衡路径:路径一是传统经济学和数理科学基于无限理性假设的规范性决策路径,强调根据逻辑、概率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而做出最优化的决策;路径二是心理学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描述性决策模型,强调依据心理学的事实、采用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简单启发式规则做出满意性决策。


1  两条决策的路径




什么是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按照上述的路径一做决策就是理性决策,而按照路径二做决策就是有限理性决策。不妨结合现有研究发现的一些经典现象来加以说明。其一是决策前的基础比率问题。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基础比率做决策就是理性决策,而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忽视基础比率(如“守株待兔”)和误用基础比率(如赌徒谬误、热手效应)现象就是有限理性决策。其二是决策后的证真性问题。人们在做出决策后,总是寻求能证实自己过去选择的相关信息,而忽视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相悖的信息,如为某一事件付出金钱和努力后就会相信这一事件成功的概率更高(赛马获胜的概率)、允许推销人员跨过门槛就会给出一定的承诺(登门槛效应)。其三是动态决策的承诺升级和成本沉没问题。承诺升级是指即使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仍然追加投入,而不是及时止损。原因在于,人们在心理上不愿看到“沉没的成本”打了水漂。其四是确定性效应。人们普遍有在获益情境下回避风险的倾向。其五是反转效应。人们还有在损失情境下寻求风险的倾向。其六是框架效应。人们常常无视问题的本质而受问题的描述方式影响做出决策,如人们在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上所做的选择。能够克制或克服上述各种偏向的决策就是理性决策,而不能克制或克服这些偏向的决策就是有限理性决策。


如何看待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未必都是好的决策。一方面,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无法达到理性决策模型要求的水平。如果无视这种客观事实,非要用路径一的规范决策模型来要求人们,不仅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而且有可能导致人们为了强行行不可行之事而陷入迷茫、困顿甚或崩溃的状态,整体上把人们引向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歧途。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此类用应然代替实然、用理想代替现实的做法所导致的社会或个人悲剧并非罕见。另一方面,即便一些人能够按照理性决策模型进行决策,也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然而,这并非是说有限理性决策就一定是好的。在个人适应环境和实现近期目标意义上,有限理性决策能够节省人们的经济成本和心智成本,也能获得具有生态合理性的满意性结果,但在实现更高目标和长远利益意义上,有限理性决策是远远不够的,有可能把人引向得过且过的状态,还有可能为不思进取、恶行不义者提供借口或托词。因此,两种类型的决策不能相互混淆和替代,二者之间也并没有天然的鸿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作为有限理性的人,该如何确定目标和作出取舍呢?答案应该是,遵循“满意性原则”,找到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价值均衡点,确定高于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的抱负水平,在落在“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上积极进取,即本着俗话所说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而行事。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好的决策

首先是要尽可能克服决策偏差。专注于目标、寻找与信念相悖的信息、勿从随机事件中寻找和“捏造”意义等都是克服偏差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道义和情怀”是好的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道义基础的决策不仅殃及他人,还会殃及自己,而没有远大情怀的决策必然会充满偏差。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不仅涉及自己,还涉及他人,因此决策过程中,需要从“我如何看待他”到“我如何看待我”,再到“他如何看待我”,不断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并尽可能缩短升级的时间,减少升级的成本。其次是要重视心理学发现的事实和规律。基于无知的决策强调并非信息和选项越多越好,有时仅仅凭借再认启发式和少即多效应就可以做出好的决策;单一理由决策强调基于一条线索或一个理由做出决策;抱负水平设定规则强调限制设定抱负水平所用的时间和所考虑候选项的数量。最后,好的决策不仅关乎理性,而且关乎情绪,生气和愤怒时,不要说话,不要做决定!。



文献来源:

刘永芳.(2022).有限理性的本质辨析与价值之争. 心理学报, 54(11), 1293-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