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下午,我院邀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学院(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Glasgow)詹稼毓博士,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作题为“解码3D面孔记忆”的学术报告。学院2021级“心理学+计算机”双学位班以及其他本科硕士生共计3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我院青年教师胡杨副教授主持。
詹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她指出,面孔识别的信息加工机制,最关键的就是解码我们的主观记忆到底对面孔的何种信息进行识别。而该过程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方面,主观记忆很难捕捉。另一方面:面孔是很复杂的高维度信息源。
为解决上述难题,詹博士及其合作者采用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方式解构复杂的面孔信息:研究者扫描上数张3D人类面孔图像,获得他们的面部三维特征,从而得到不同种族、性别、年龄、性别等客观信息的“平均脸”。此后,研究者将个体面孔图像减去“平均脸”,获得个体面孔的特异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分解这些成分,获得个体对不同特异性成分的权重。最后,通过调节对应的权重,并结合相应客观信息的“平均脸”,研究者可以生成不同的随机面孔。在行为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向被试呈现数张通过上述方式生成的随机面孔,获取被试对这些面孔与记忆中的真实面孔的相似程度评分,通过将评分与随机面孔的不同特异性成分的权重进行回归分析,进而获得个体对面孔不同特异性成分的表征模式。
随后,詹博士以自己所在团队先前的几项研究为例,阐释了上述研究思路如何在熟悉面孔记忆、面孔吸引力加工、面孔社会性特质信息加工、自我面孔表征以及面孔动态情绪加工等研究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此外,詹博士还简要介绍了上述研究发现对提高机器人的面部表情精度的重要作用。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与詹博士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问答。詹博士勉励双学位班的同学,要以自己的兴趣点为导向,多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开拓视野,尝试将不同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运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在胡杨老师的总结下,本次线上讲座圆满结束。
詹稼毓博士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学院(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Glasgow),并留校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她主要采用心理物理、脑成像、脑磁图等手段,结合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探索人类面孔加工的认知计算神经机制。目前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Human Behavior,Current Bi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图文整理:昂钰镔、胡杨